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刚看完《长安三万里》,伫立在窗边,望向已经有一点点瘪下去的月亮,脑海里不断回荡着大唐盛世众多诗人的名字:李白,高适,杜甫,王昌龄,王维......脑海里同时回旋着的,还有他们留下的激情撞怀的千古名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那时的诗人们望景睹物思人,随时随地诗兴大发,随口吟诵的诗句传诵干年。那时他们会不会想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会是怎样地评论他们与他们的作品?
大唐盛世,彊域辽阔,国力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由此涎生了如此众多的文人诗人,使得他们的诗歌诵响千年。如今的中国,不也是举世瞩目,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作家诗人画家不计其数,多如繁星。而今天的他们创作的体裁更为多样,有诗歌,散文,小说,故事,传记……只不知谁又是今日的杜甫李白?谁的锦绣文章能够名垂千古?
李白和高适,两人性格迵异,一个潇洒不羁,一个忠厚耿直。俩人在误会中相识,在长长的岁月中惺惺相惜。李白敬重高适的耿直,高适欣赏李白的洒脱。虽然没有能一起共事,最后的最后两人还因为政见的不同而成为敌我双方。因为高适的大度和包容,李白才得以从阶下囚重获自由。英雄所见不同,但也不妨碍他们结下深厚情谊。试问今天时日,谁是谁的高适?谁又是谁的李白?
高适的大智若愚,使得他愈老弥坚。在塞外征战中,不但身先士卒,愈战愈勇,而且善用奇招,屡挫劲敌。年轻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成就了他中年以后的成熟睿智,从而飞黄腾达,身居高位。做人,可以禀赋一般,但不可放纵懈怠,只要不断孜孜以求,随时做好天降大任的准备,总会有天降大任的时候。
反观李白,天赋异禀,一生潇洒,放纵不羁,到了最后只留下了不朽文章,却难以施展他的宏图壮志,也寻不到他心目中的长生不老仙丹。
都说真正的成功,是按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过着自己的人生。李白一生的漂泊和寻仙问道,难道是他所追求和所喜欢的吗?从电影中看,也从他写的诗句里看,更多的是因为求而不得,才不得已做出的不在乎和更多地狂喝滥饮。特别是当看到他作为阶下囚的那一幕,不由得让人替他感觉到了一丝丝的悲凉。
再说回电脑制作的画面,不管是边塞血战沙场,还是长安繁华京城,中原旖旎田园,抑或是江南烟花杨州,无不是画面立体饱满,颜色艳丽逼真。几近实景实物,但又比实景实物更有美感,更能渲染和推动故事的进程。不得不感叹时下国产动画电影制作之精良。
此时我不由得暗自揣测,电脑制作如此逼真,是不是电影以后可以大部份作成动画制作,可以减少实地取景的难度?也可以减少一些艺人动辄上千万的片酬?从而减少电影制作成本,也可以降低我们观众进影院的成本?
只是人物的画像,上半身又宽又长,下半身又短又窄,总觉得比例有些不谐调。这么画是不是为了更为夸张地诠释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者是另有说法?做为对动漫一无所知的门外汉,这个我就不好揣摩了。
总而言之,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