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与立之花园城市(十三)
2022-11-29 本文已影响0人
兜易
计划中的平民住宅区,以兴建大南路平民宫为起步,逐步推进。拆城墙后,在城墙基上开拓了大南路,路的东头原为大南门,因此得名。
于大南路平行有一条仙湖街,是挨着城墙的街道,清代康、雍年间(1662-1735),建有三座纪念祠,一为濂溪祠,祀周敦颐;一为白沙祠,祀陈献章;一为朱文公祠,祀朱熹。
仙湖街的名字,很有一些来历,因与南汉时的仙湖(西湖)相邻而来。文溪西支(今吉祥路)流入西湖,再从仙湖汇入珠江,南汉时建有宝石桥,残迹清代尚存。
明代六脉渠正南一脉由此出城,与昔日南汉时湖水出城的水窦相同。
由于六脉渠年久淤塞,仙湖街一带常遭水淹。雍正12年,1734年5月大雨,仙湖街、清源巷、书坊街同遭水灾。乾隆二年,1737年7月又大雨,以上三处街巷再次遭受水灾,街道、房屋一片汪洋,水深三尺。
仙湖街有惠福巷,传说是金花娘娘的出生地。附近原来有一座灵应祠,祀金花娘娘。
相传妇女求子,诚感咸应,后因岁久圮毁。成化五年,1469年,巡抚都御史陈濂在灵应祠旧址兴建金华夫人庙(金花庙),香火复盛,前往祈嗣的妇女,络绎不绝。这座庙在明、清两代,多次被官府拆毁,然民间信仰,根深蒂固,屡毁屡建,最后迁到了珠江南岸石鳌村。大南路开通后,历史悠久的仙湖街,遂成了一条与大南路平行的内街。(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