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停止自己骗自己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做人最大的幸运,是在生命的旅途中,被众人围观出生,与同龄人陪伴成长,有幸守望新生命的降临,整个过程就像一个轮回。
有人说,直到为人父母才觉得自己长大了,开始留意他们粗糙的手,银霜的发,开始发现他们佝偻的背和日渐明显的迟钝。可身边也有一些人,哪怕儿女成群,年过半百,也未见得懂事,依然自私成性,嚣张跋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所以“长大”并不是以年龄、婚姻、生育作为界限的,那顶多算成长中的某些表象,而非本质。比如,我们不能因为猴子会剥香蕉就说它已经进化成人类了,也不能说看到一只猫追逐一只老鼠就说它们交上了朋友。
成长的阶段应是索取和发现,接着是懂得和改变。
先来说“索取”,这是我们处在胚芽阶段就自发拥有的超能力。直到现在我都时常感慨生命的神奇,它是如何从微小的颗粒慢慢衍变为一个强大的、独立的个体的?又是如何从一个少不经事的愚蠢生物慢慢发育出聪明和智慧的?我们习惯将“索取”定义为贬义词,可仔细想想,将它置身于贬义的不是索取,而是贪婪,这两者有很大的不同。“索取”是从别处获得,“贪婪”是毫无节制的欲望。而一个生命体,游迹于世上,必将通过索取才可以存活,胎儿期依赖于母体,出生后更是依赖于方方面面,这和你将来如何回报社会毫无关系,总统和乞丐同样需要吃饭。
“发现”比“索取”更具有主动性,它是映射我们通往世界的眼睛。比如,农夫给一群流浪者一人一个馒头时,有的人是感谢,有的人是抱怨,有的人是记恨,有的人是贪婪,世上以德报怨的不多,以恶报善的比比皆是。为什么呢?因为从别人手里接过蛋糕比较轻松,而将自己的蛋糕切割给别人却相当的困难。他凭什么可以吃到我手里的蛋糕?这是价值交换,他对我的蛋糕是不是早已虎视眈眈?这是善恶揣测,我要分给他多少蛋糕比较合适?这是利弊权衡,他得到蛋糕后会不会满足并对此感恩?这是回报率的问题。就像很多家庭,同样的父母生养的一群孩子中,有懂事孝顺的,也有专横自私的,父母给予了他们同样的爱,收获的并不全是感恩的心。所以,“发现”是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别人的世界,结论因人而异,有五彩斑斓,也有风雨雷电,有时甚至和客观事实无关。
人是什么时候学会“懂得”的呢?我努力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可能是六岁的雨中被妈妈从学校背回家中,可能是五岁的夜里发烧被爸爸抱去医院,也可能是四岁的时候掉进了河里看见岸上人群呼叫的身影,或是更早的时候,那时尽情享受爱意却没有记忆。庆幸的是,“懂得”是可以唤醒的。父母用包容教会我们善意,用付出教会我们独立,我们曾在阳光下奔跑,在泥泞中尖叫,在平淡中期待,在失败中重新爬起......一次次经历让我们逐渐懂得,成长不只是“索取”,不只是“看见”,还有深刻的体验和三观的建立。
可“改变”真是太难了,直至今日我都叫苦连天,因为改变的拦路虎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尤其是“自我欺骗”。傻子才自己骗自己,这是很多人嗤之以鼻的反应,可我也只能羞愧的低下头,承认是自己的问题。小时候我喜欢漂亮的人,喜欢她们挽起的马尾和笑声里的张扬,可我不能表现出来,孤傲的个性,让我宁愿做台下的观众也不要做台上的跟屁虫。本可以从她们身上学到更多的积极的快乐的东西,可我却全权摒弃了,连同自卑的世界一起扣上了重重的枷锁。那时我告诉自己“我不在乎”,其实就是在欺骗自己。长大一些后,我慢慢喜欢热闹,喜欢三五成群的结伴而行,喜欢非你不行的霸道专宠,可比悲伤更悲伤的不是从未拥有,而是空欢喜一场。当熟悉的人悄悄退出自己的世界时,内心的失落比初遇的陌生还要令人难过。其实初遇的美好必定夹杂着一些人蓄谋已久的小心思,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有所企图的,那么离别又怎会是突然的,毫无征兆的呢?大家都说,成年人的世界永远是选择大于努力,当你努力维系一段感情的时候,对方或许早已做出了选择。怎奈人总是倔强的,一边哭泣,一边逞强,“没关系,人生本就是你来我往”。大家本可以在离别中华丽转场,泪洒往昔,迈向下一场,可偏偏又是自己骗自己。在后来的日子里,悲伤酿成了内伤,转场的瞬间也被无限拉长,用一句直白的话说,“别人已经将你遗忘,你还在别人的世界里哭爹喊娘”,真是太不体面了。
所以,成长中最不能靠蒙混或欺骗对待的对象就是自己,要永远遵循自己的内心,尊重人群中的聚散悲喜。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要真诚、勇敢、乐观、坚强。要接纳别人的善意,并容许别人的离去,要看得见自己的闪光点,并坦诚直视自己的脆弱,只有这样,你才是完整的你,我才是完整的我,我们的关系才是最真实的关系,成长才会是大势所趋,与你我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