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水浒/反抗与禁锢10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监杜勋投降,十五日,大学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开始包围北京,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李自成进入北京,逼得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崇祯皇帝面对北方的皇太极的骚扰,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
崇祯帝求治心切,《春明梦余录》记述:“崇祯二年十一月,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住提督九门及皇城门,以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中后金反间计,杀袁崇焕。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崇祯帝的滥杀也日趋严重,总督中被诛者七人,巡抚被戮者十一人。
朱由检亦知不能两面作战,私底下同意议和。在左右为难境地中,是战是和举棋不定的崇祯帝最终带着大明走向了灭亡。如此内忧外患严重的朝代,怎么会让《水浒传》成为畅销书呢?《水浒传》的主角是杀人放火的英雄好汉,是农民起义军。
这些英雄好汉敢于以武犯禁,杀人放火,还能逃脱朝廷的罪责,这与大明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不符,甚至严重背离,应该被禁。《水浒传》的英雄好汉们都是反贼,会对社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尤其是旱灾、水灾、瘟疫等流行之后,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会让更多的农民效仿《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反了朝廷。
大明朝廷战战兢兢,应该禁止其流行。《水浒传》写的官府十分黑暗,从朝廷到下面的官员都是贪腐成性,贿赂成风,欺压良善,畏惧悍匪的人物,都是沆瀣一气的国家蛀虫。很明显有讽刺当朝的意思,另外书中写的朝廷招安宋江等人其实就是利用与陷害,无疑对于大明朝廷和起义军的关系缓和是不利的,当然要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