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讲堂自得其乐学论语

述而篇第八:什么时候才开始给学生启发?

2019-06-27  本文已影响3人  西源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一章,孔子在自述他自己对学生的启发性教学方法。对学生,什么时候启发他呢?孔子是这样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这句话,南宋朱熹是这样注的:“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意。”也就是说,不到反复思考极力想弄明白但还明白时不去启发他;不到极力想说出而说不出时不去开导他。同时,对举一不能反三的人,则不再教他了。

        这种教育方法很好,具有积极意义。他的意义在于,在老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就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教育不是填鸭子,不能仅仅灌输知识,更重要地在于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能力。试想一下,老师不断地教给学生知识,学生只是接收知识,不善于思考,那便是学一样会一样,没学的便不会了。这怎么能行呢?孔子就没有这样做。他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反复认真地思考,他们可能囿于知识不熟练,或者思考不全面,在“辗转反侧,求之不得”的情况下,给予适当地启发,学生便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一刻,学生必会悟出一点思考的关键,明白差距所在,这对今后的学习成长极为有利。

        孔子是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他最后更是说到,对那些学一就是一,学二就是二,不愿开动脑筋,不愿努力思考的人,他直接说,不再教他了。

        于此章中,我们更可以看出,老师要引导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作为学生,更要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才是一个良好的互动,于学习大有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