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经典常谈》(12)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23864/09d580db5606708f.jpg)
提到诸子百家,我们马上想到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他们主要出现在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那可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面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状况,一些有才之士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主张,使社会稳定下来。他们有的人倾向于守旧,维护旧文化、旧制度;有的批评旧文化、旧制度;还有人要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来代替旧的文化和制度;还有人完全反对一切制度。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就形成了诸子之学。
1.诸子出身
诸子原本都是职业的“士”。“士”在封建制度里是比较低的等级,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这些“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专家”,掌握着一些知识,还懂礼和乐,原本是被那些贵族们养在家里的,其中也不乏一些鸡鸣狗盗之徒。到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有的贵族失了势,养不起自家的“士”了,于是一些专家就从贵族门庭流落到了民间,以贩卖自己的知识为生,后来就发展成了一种自由职业,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也就是“士农工商”中的“士”。随着他们门徒的增多,声势也大了起来,地位也水涨船高,渐渐便不仅研究自己的学科领域,还开始研究文化和制度,“思以其道治天下”,诸子百家,应运而生。
2.儒家学派
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也是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士”这个阶层的人。
孔子出身贵族,是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选择的是教书,他被称作“万世师表”,当之无愧。
他有教无类,不偏不倚。只要交纳一定的“束修”,不管是哪个阶层的人,他一概收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没有区别,都是《诗》《书》《礼》《乐》这些原本只有贵族才能学习的知识。他是第一个将学术平民化的人。
他周游列国,游说君王。他一个人开创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这个阶层的老祖宗,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去这样做。他士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儒家学说就是他思想的体现。他推崇西周的文化和制度,认为它们是由文王和周公创造的,赓续文王和周公的事业,就是他给自己的使命。
他博学多才,教书育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是要养成某一家的学者。除了学习功课,他更注重人格修养,强调“直”“仁”“忠”“恕”,还要合乎礼,要重义而轻利。
他讲求名分,重视秩序。他认为天下制度的崩坏,阶级的混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他提出的救时之道,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要正了名分,社会秩序和封建阶级救会恢复。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就是把旧文化、旧制度进行了理论化,给封建制度找到了一个理论的依据。
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是孟子和荀子,但是这两位大师把儒家分成了两派。他们也都拥护周文化和制度,并且更进一步地理论化和理想化。孟子主张“性善论”,强调“仁政”,反对功利,注重圣主的道德;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善”是后天受教育形成的,重视功利,看重君主的威权。荀子的功利主义,为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