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不要扭曲人性
近些年各个行业都引进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教育自然也不例外。这种激励机制极大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激发了职工的个性和创新性,教育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应当看到,这种激励机制的背后同样存在着很大的负效应, 在一种一切为了工作的背景下,它发生了变异甚至扭曲了人性。
教育毕竟不同于其他行业,它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比如教育的周期较长,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检验出它的真实效果,但现代的人们过于急功近利,人们往往企求在短时间看到其实际效果,于是小学以升入重点中学的人数为品评标准,高中已考入大学人数为重要的招徕手段,学校也以分数为衡量教师教学的依据。“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岂止学生,它同样是教师的命根。于是有因零点零几之差名落人后者,而被“末位批评”甚至淘汰者,有为了抢时间面红耳赤口沫相溅者,有为了学生不顾父母孩子者。他们可以说是真正的以校为家,公而忘私, 任何赞誉都不为过。他们应该享受荣誉,接受人们的礼敬。 但谁能想到他们真切的感受,谁能想到他们心理是否会产生着畸变。
作为教育的一员,我常常看到感到体验到一些“畸形”,新婚燕尔脱下婚纱就直奔课堂,妻子生产丈夫还在讲堂,孩子不到半岁母亲就要上课,父母去世丧事未毕就来到学校。学校领导也总是对此赞誉有加,大树标兵榜样。学校领导的这种方式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可以非常有效地左右人们的追求,倡导出一种学校风气。古人说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如果这种风气无形中成为一种导向,形成一种行为方式,以致形成这种竞争机制,后来想要改变也很难。
这种长期的导向逐渐会恶性循环,在教师的身上会产生极大的负效应,甚至会形成一种心理障碍。当教师把生命活动限定在某一不合理、不全面的目标上,形成了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便会带来种种不良社会后果。人比较容易受社会舆论的左右,把这种目标规则看作是天经地义的和绝对的,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竞争中掺入越来越多的情绪,使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不受理性的支配。反观这些年逐渐上升的教师虐待学生案,大多与此有关。很多教师并无恶意,但在竞争机制下,为了自己的声誉或利益过于严厉,导致一些恶果的发生。
从教育的整体利益出发,必须要对竞争机制进行自觉引导。绝大多数竞争不是领导者有意设计的,而是自发的;表面上正常合理的目标,往往会带来不合理的,这不是人们所预期的结局。因此,我们要避免一种病态教育教学的竞争机制,就必须要研究如何建立起一种完备的合理的竞争目标和竞争规则。
学校无小事,事事关后代。要培养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人才,必须要建立起一支身心健康敬岗爱业的师资队伍。科技以人为本。教育又要如此,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教育领导者应多一些人文关怀。学校领导不能将学业成绩当成唯一的评判标准,应建立起多元的评定手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建立休假制度,继续教育制度,让教师在休闲或学习中释放一下心灵,让心灵在扩张之时得到重新审视。
走进新的时代,教育不应再是培养传统人的摇篮,而应是塑造现代人的基地。因此,对教师人格也应赋予新的内容,过去那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人格”;“不与鲜花争艳,不与大树比高低”的“小草人格”;“不会独立思考,一切听从安排”的“螺丝钉人格”;“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阿Q人格”等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过时。成功的教师具有温和、理解、友好、负责、有条不紊、亲切热忱、富于想象等人格特征。而这些因素的形成,无不需要一个宽松的氛围,一个健康的竞争机制。
因此,竞争要适度,让教师多一分从容,多一点理性思考。
注:本文发表于2004月4月14日《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