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一世的项羽为何输给了刘邦

谈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将二个人分开说。 首先说说项羽吧。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司马迁《史记》说道:项氏世为楚将,封为项城,故姓项氏。秦始皇灭楚时,项羽还是个孩子,项羽亲历了楚国灭亡,袓父项燕被杀的事情,从小就对秦国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项羽身高八尺有余,天生神力,力能扛鼎,又练就一身武艺,单挑独斗估计无人能及。古人对项羽评价是“羽之勇武,千古无二”。项羽因为有强大的家族背景,自身独特的条件,以及对秦朝的仇恨,养成了项羽刚愎自用,残忍好杀的性格。他总是以强者身份示人,只要对手服软,他总能放过,后来的鸿门宴就可以看出来。项羽手下虽然有龙且、季布、钟离昧等大将但项羽很少听他人意见。连唯一的谋士亚父也被他排斥,最后也离开了他。项羽眼光也不行,韩信开始就在他身边,也为他出谋划策,他竟以一个小卒不足挂齿而轰其岀帐。可见情商不高,心理素质也不好,不够冷静比较容易发怒。
巨鹿之战项羽神勇,以少胜多打败了秦军,可是在对待二十万秦军俘虏问题做的太泯灭人性,他竟然坑杀了这二十万人。在攻进咸阳城更是残忍好杀,最后火烧咸阳城数月,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秦朝灭亡后,项羽不是一鼓作气,一统江山,而是搞起了周朝的分封制,自封“西楚霸王”将原来的六国贵族、秦国降将、刘邦等诸侯都分封为王。然后自己放弃关中这块宝地回到易攻难守的彭城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这其实是历史的倒退,违背了百姓渴望国家统一的夙愿。可能项羽压根就不喜欢秦始皇的那套做法,希望回到周朝分封制。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诸侯们各怀鬼胎,暗流涌动。

来说说刘邦吧,刘邦岀身平民,自小不喜欢劳作,整天游手好闲,到处惹事打抱不平。因此常常被父亲训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终于在年近四十当上了泗水亭长。刘邦喜欢结交四方好汉,由于刘邦性格豪爽,开朗,不拘小节,很多人都愿意和他交住。最为出名的是萧何、卢绾、樊哙、周勃、曹参、灌婴等。这些人可都是日后为大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可是有人要问刘邦运气真不错,厉害的人怎么都在他那里了。其实不是这样的,除了萧何其他人的能力真的很一般。如果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人的潜能是无比巨大的,加之刘邦性格开朗,随意,使兄弟们的能力都发挥到了极致。就是后来慕名加入的大才张良,韩信,陈平都是由于沛公宽厚仁爱,不拘小节才加入刘邦集团。刘邦有句名言每次碰到问题就会说“为之奈何”把问题扔给下属。导致刘邦这边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刘邦曾说过我打仗不如韩信,管理后方不如萧何,运筹帷幄不如张良。但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共图大业。
刘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脸皮厚,在鸿门宴上服软,牢牢抓住项羽的弱点,面皮薄,让刘邦逃过一劫。同时也不忘杀了告密的曹无伤。还有项羽抓住刘邦父亲威胁刘邦要烹了其父,刘邦掩盖痛苦说到“我们是结拜兄弟,我父就是你父,你烹吧,别忘了分我一杯羹”。气的项羽咬牙切齿,可见刘邦的心理素质。
刘邦知人善用,愿意放权,韩信打仗从来都是自己决定,不向刘邦汇报。同时刘邦也愿意裂土封王。英布、彭越等都是异姓王,只要能打败项羽,啥都给。只是后来打下天下都翻脸。这是后话。

刘邦对百姓也是非常仁爱,打下咸阳和百姓约法三章,使民心都向着汉军。最后天时、地利、人和,刘邦的汉军在垓下与项羽的楚军决战。项羽落了个乌江自刎的悲剧。项羽是个悲情英雄,李清照的词里感慨写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只是项羽过了乌江又如何?只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吗?百姓渴望国家统一,是历史选择了大汉王朝,这是不可阻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