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痴
「嗔」是嗔恨心。常有一些人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耿耿于怀!对于修行人,天大的事情说过就过去了,是不是?即使大家见道了,仍然有烦恼习气会不知不觉地伤害一些人;而且未必就是他伤害,难道你不认为这是佛菩萨借他的嘴巴在成就你?为什么不能做这样观照?即使是他有意伤害你,他是谁?你是谁呀?
所以我在处理这些的问题的时候,从来不管谁是谁非。没有是、没有非,我只看你能不能把握住当下。当你来告诉我是非的时候,你就是是非人,你有什么道理呢?你一开口就是错的。张三、李四到我这里来,我都是左右开弓。张三呢,认为我就是偏袒李四;李四呢,认为我就是偏袒张三。这更是错上加错!有些人的心就是这么黑暗!就是这么阴暗!好好想一想,特别是出家众,要修自己的清净心啊!
常不轻菩萨(比丘)是不是连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礼拜呀(64)?把他(她)们都当成师父一样啊。有些人振振有词——你讲都是一个人,都是一个念;他讲无分别不妨分别。可会平班对口了,这也叫学大法?无分别不妨分别,别人都是妖魔鬼怪,都要一棍子打死,就你是个大菩萨?学大法不可以错用心态,无分别不妨分别是叫你要发慈悲心帮助他,不是叫你利用师父来惩罚他。
分别法来讲,嗔心是大敌,专门破坏你的定力,往往修行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道行、功德,会因为你一念嗔恨心前功尽弃,叫做火烧功德林。修行人要培养温顺、冷静、沉着的心态,看你有没有定力。否则「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啊」!一念嗔恨心,你即已方寸大乱;不及时调整心态,你不知道要造多少业。世间法还有一说:一个人在五分钟之内不能使自己镇静下来,这个人一事无成。要好好作如是的观照。一个人的修行境界,周边环境、天龙八部、四众弟子有目共睹。你的功行怎么样?你的心态怎么样?从你的举止言谈、吃饭穿衣、走路处处都能表现出来,依报随着正报转。装模作样是徒劳的,这完全是一种自性流露。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没什么道行,也还是去装模作样。真可悲!这是个老老实实的学问,必须要把自己的心调整到非常柔软、平等的状态,来不得半点虚假。
痴:即迷惑颠倒,不明事理,愚昧无知。它不仅包括那些低能儿、文盲、植物人,还包括那些所谓的聪明绝顶之人。因为他自以为是啊——我从小读书天分第一;我当官、经商足智多谋,我才华横溢……别人去念佛学佛他感到好笑,没有本事跑到这求泥巴,有什么用啊?在佛法里这作「世智辩聪」,三途八难里属于第七难,这种人来世必下三恶道。因为他是一种情执啊,自以为是,把自己看得很重,是不是?重的东西是往下落还是往上飞?往下落,是不是?这叫「想升情坠」,在《楞严经》讲的,既有科学性又有哲理性。在佛法里讲,老实人得大利益,聪明人反被聪明误。佛法是平等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沾光,没有一个人会吃亏。当你沾沾自喜就是你吃亏的时候,你沾不了光的;当你吃亏而心安理得,生欢喜心,你是吃苦了苦。是非好坏全在于心态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