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视角(一)——"早知道就..."
前面说过,要解释天人问题,天的问题是首要解释的,因此本文开始将会开始解释天,也就是上帝视角的问题。
为了解释上帝视角,打算借鉴康德哲学的一种思维结构,康德在先验辩证论中讨论形而上学的问题时,提出了三个先验理念:灵魂,宇宙,上帝。因此我把三个先验理念用到解释上帝视角,那么就会产生三个角度:
1.灵魂-人是过去的上帝。
2.宇宙-人是客观的上帝。
3.上帝-人是内心世界的上帝。
本文先说灵魂部分,人是过去的上帝,也就是"早知道就.."的思维结构模式。
下面先介绍五个包子的故事:
一个人饿坏了,他连续吃了四个包子,可是还没饱,最后又吃了第五个,终于饱了。于是他就一直想,早知道吃第五个包子就饱了,何必去吃前面四个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人是过去的上帝,当我们回忆过去的时候,总是容易陷入一种"早知道就.."的马后炮状态中:
- 早知道我就努力学习,可能就能成为一位科学家了。
-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 如果牛顿后期不研究神学,会不会有更大的成就。
过去相对于当前来说,一切都是可知的,确定的。当前的我们,相对于过去来说,就是上帝,我们观察过去,就像上帝观察这个世界一样,有很多如愿,也有很多不如愿。回忆过去,是人对上帝视角最直观的一种感受。
但人的思维,有一种危险,容易把自我视角和上帝视角混淆,从而"把自我当成上帝"去看世界。为了方便,暂且把这种现象叫上帝错觉。
在上帝错觉下
- 从上帝视角来看,你知道了学习的规律,也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你已经经历过整个学习过程,经历过非学生时代后的种种情况。而如果用学生时代的自我视角来看,当时不学习,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环境,学习氛围,当时的世界观,遇到的同学朋友。当多个因素作用下,其中一个因素可能都会让你走向一个"不努力学习"的方向。很多家长在反思自己的历史过错后,希望可以作为一个上帝,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后代,希望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但问题在于,这种上帝错觉,让家长认为后代可以站在自己的上帝角度的肩膀去前进,强迫后代以自己的想法作为起点去成长,实际上则可能会导致自己也从来也没遇到的问题,走向了另一条"错"的路。
- 爱情的错过实质意味着缘分的不足。上帝视角下你以为做好某几件事,爱情就不会错过,但实际上,你之所以没做好那几件事,天时地利人和,缘分等条件,也在无形之中影响。上帝错觉下你以为可以弥补,但实际上即使可以时光倒流,众多的条件影响下,缘分不足,还是可能会以其他方式错过,更何况不存在时光倒流。
- 牛顿后期研究神学,本质是为了补充其经典物理学第一推动力的问题。实际上牛顿是在试错,我们之所以认为牛顿做无用功,那是因为我们站在了上帝视角去看这个问题,我们看到了牛顿没有成果,所以就断定他无用功,实际上他是通过这个过程去告诉我们这个方向是不可行的,是在走正确的弯路,这种弯路是必不可少的,是人类科学前进的一种试错,没有前面的各种试错,也就没有后面的稳定的路。"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牛顿们就是走着走着,行成了路,我们后人在他们走出的路上走而已。
上帝错觉其实是告诉我们,弯路其实并非是贬义的一个词,很多时候弯路是一种正确的弯路或者是必不可少的弯路。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某个人如果不走弯路,可能会更快成功,或者更有成就。但其实如果这个人不走这些弯路,另一种可能是可能连今天的成就也是没有的。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有非常乱的生活史和吸毒史,这些不良历史,似乎是他政治生涯上的一种阻碍,如果没有这段历史,直觉上,他是否会更早,更有成就呢?但实际上,如果没有没有那段不良历史,奥巴马也许就不能从底层上理解黑人的艰难生活,勇敢接受自己是黑人的事实,并努力去改变,最后成为了美国首任黑人总统。

人是过去的上帝,但人容易因为上帝错觉而去否定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并称如果自己怎样或者不怎样就不会这样。但实际上如果从自我视觉去看待,每个人所走的弯路,其实可能都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弯路。实际上人类也一直走这种必不可少的弯路,在不断的试错中发展,人类都尚且如此何况是个人。摆脱上帝错觉,回归自我视觉,包容和接受自己走过的弯路,并且勇敢地走这些未走完的必不可少的正确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