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割地议和,如同抱着柴薪救火,孙臣的建议让魏王心生惊惧!
魏国的大臣孙臣对魏王的劝诫,既明了,又逻辑清晰,让魏王深刻地认识到了局势发展,如脱缰的野马,正朝着悬崖的方向,急剧的飞奔。
孙臣的话,如同黑夜中的明灯,驱散了魏王身上的阴霾之气。
在华军之战中,魏国没有战胜秦国。
但是,当这件事情,过了一年以后,竟然出现了戏剧的一幕!
魏王竟然打算割让土地,派段干崇和秦国讲和。
华军之战,魏不胜秦。明年,将使段干崇割地而讲。
对于魏王的做法,大臣孙臣虽然充满了满腹的疑惑,但是,却没有妨碍他把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与魏王商榷一番。
就是孙臣这推心置腹地言语,让魏王豁然开朗。
孙臣能说出这样精辟的语言,其实他对整个事件一个很详细的了解和果断的推理。
既然魏国没有在战败的时候,把土地割让给秦国,魏国可以称得上是很善于应用这种战败的局面,可谓处理的方法是游刃有余!
孙臣谓魏王曰:“魏不以败之上割,可谓善用不胜矣;
而秦国呢,未能在战胜的时候,让魏国割让土地,可以看出秦国是不擅长利用战胜的有利的时机,而错过了让魏国割地的绝佳的时机。
而秦不以胜之上割,可谓不能用胜矣。
如今这个事件,已经很圆满地过完了一年,魏国才想到向秦国割让土地,于情于理,其实都是很难说清的。
能出现这种局面,就是大臣们有私心,大王您却不知道。
通过这件事情,就足可以证明,段干崇想得到秦国的印玺(印玺:即印章。古多作封发物件,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作信验。秦汉以后多称帝王之印为玺。),而大王却派他向秦国割让土地,这正中他的下怀。
今处期年乃欲割,是群臣之私而王不知也。且夫欲玺者,段干子也,王因使之割地;
秦国的意图是明显,就是想得到魏国的土地,而大王却很信任地让秦国授予段干崇印玺。
这样,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
想要得到印玺的掌管土地,想要得到土地的掌管印玺,如果事态向着这个方向发展,那么魏国必定是会消亡的,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欲地者,秦也,而王因使之受玺。夫欲玺者制地,而欲地者制玺,其势必无魏矣!
本来奸佞之臣原本的想法,就是要利用割地来讨好秦国。
用割地来讨好秦国,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做法,就如同一个人抱着柴薪去救火一样,只要干柴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
现在大王您的土地毕竟是有限的,但是秦国的贪欲却是永无止境的,这就如同抱着柴薪救火呀!
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今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穷,是薪火之说也。
孙臣的见解如同晴天霹雳,让魏王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
但是,魏王这个时候却很为难,毕竟已经和秦国许诺了,出尔反尔会更加加剧两国之间的紧张的关系。
面对魏王为难的情绪,孙臣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
下棋的人使用袅棋,使用袅棋的人,是信心百倍,行事干练的人,想吃就吃,想停就停。
如今您被大臣们所胁迫而答应向秦国割让土地,并且还感觉到,这件事情已经是板上钉钉了,不能改变,难道您作为一国之主,运用智谋的能力还及不上使用袅棋的人吗?
王独不见夫博者之用枭邪?欲食则食,欲握则握。今君劫于群臣而许秦,因曰不可革,何用智之不若枭也!
魏王被孙臣的言语,折服了!
于是,魏王便取消了让段干崇向秦国割地议和的做法。
孙臣对魏国当前的局势的发展,做出的判断和分析,道理是很鲜明的,从而让魏王避免了悬崖勒马,让魏国避免了一场不见硝烟的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