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收藏重温经典樱月竹鸣

夜读:忆秦娥2

2022-10-21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滨公园
夜读:忆秦娥2

这首《忆秦娥》的上阙,写春天的夜晚,女主人公惊醒于箫声,因望明月而思远方的夫君,见柳色而忆惜别之情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咽”,呜咽。“秦娥”,古代把美女称做“娥”。这里写的是一个居住在唐代京城长安的女子。长安古时属秦国的属地,所以用“秦娥” 称呼她的名字,用“秦楼”称呼她住的住处。

夜读:忆秦娥2

春天的夜晚,在“秦楼”上,“秦娥”正在做着与离家在外求取功名的夫君相聚的甜梦,一阵低沉哀婉的箫声,把她惊醒了。她缓缓睁开眼睛,依然还是孤身一人,只有时断时续的充满幽怨的如泣如诉的竹箫声,与那如雪的月光从窗外飘洒而来,使她愈加觉得孤单凄苦。然而这样孤寂的时光,岂止今天这样一个夜晚!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里的“秦楼月”的重复不仅仅是简单的格律需要,也起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它将读者带入了一种特定的情景,使你在朗读之中,仿佛置身于回环绵长、充满鸣咽和幽怨的竹箫声中,融融的柳色里,依依惜别的“灞陵”桥头,仿佛听见今夜“秦娥”正在箫声里哀怨、叹息,仿佛看见了昔日“秦娥”在桥头柳荫下依依惜别催人泪下令人无限伤感的情景。

“秦娥” 宁望着楼上明月,想起当年在“灞陵”的送别,时值杨柳依依的浓情春季,而今的柳色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已经记不清过了几许春秋,可还不见夫君归来,其心中愁苦可想而知了。

上阙词语简约,艺术概括力高,表现力强,在水乳交融的情景描写中巧妙地表现了伤别这一主题。

下阕写秋天的傍晚,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感时睹物而怀古伤今。进一步深入主题。“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关于“乐游原”一词,在前面的赏析中已经提到过,又叫“乐游园”,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坐落在古长安东南郊,是唐代的一处游览之地;因其地势高,又是登高望远的好去处。

“清秋节”,亦即重阳节,也是当时人们秋高气爽之时登高的节日。“咸阳古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是秦时的京城。早在汉唐时期,从长安西去,咸阳为必经之地。“音尘”,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这里当指消息,音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秦娥”趁重阳节出游的机会,登高远望,希望能在“咸阳古道”上看到夫君,夫君能够归来。然而她的希望还是落空了,不见夫君的踪影,也不见有书信传回。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秦娥”不但不见夫君的踪影,连一丝音信也没有,呈现在眼前的只有那“西风”之中、“残照”之下的“汉家宫阙”,足见其无可奈何之状,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在这一句里,诗人就“音尘绝”再次使用了重复手法,强有力地渲染了“秦娥”此时极度失望的心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