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拓展谈写作蓝莲花文学

我是如何写出精品力作《遥远的苹果》的(写作干货顿开茅塞)

2019-11-01  本文已影响0人  草根作家王智君

作者 王智君

作者近照

原创作品,转载需要作者授权

我10多年前创作的小说《遥远的苹果》,想不到接连不断的被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站转载,被电视台拍成短剧,还被选入高考题和高中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阅读群体不断扩大,社会反响愈加强烈。

众多读者被感动,大家称这篇作品是难得的精品力作,又有很多初学写作的文友通过多种方式联系上我,让我谈谈创作经验。盛情难却,不谈谈感觉有些不识抬举,在此就多唠叨几句。

2002年我从基层新闻单位的编采一线调到党委办工作。时间有了闲暇,再由于仕途上的不顺,心里郁闷,想到用文学创作来舒缓和抚慰一下自己蒙尘的心灵。  

当时,东北三省很有名气的《三江晚报》创办了一个“百姓故事”栏目。栏目刊发的百姓故事短小精悍,生活气息浓郁,非常接地气。  

我开始给这个栏目写稿,稿件要求一千字左右,但是,一旦我写长了,编辑也不给删,原文照登,从这一点看,编辑很喜欢我的文笔。

印象当中,我第一次给这个栏目投稿好像是在夏天的某个星期一。那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我是用纸笔写稿,写完装进信封投给《三江晚报》。  

我工作的县城,距离《三江晚报》所在的城市也就40多公里,稿件估计两三天就能邮寄到,也许真像我想象的那么快,反正我写的稿子周一寄出去,周五就在《三江晚报》上露面了。

稿件及时发表是对作者的最大鼓励,尤其还有稿费,真是名利双收。我上了瘾,周六或者周日必须新写一篇百姓故事,周一准时寄出,周五《三江晚报》就能发表,而且基本上都是栏目的头条。  

我持续写了一年多,直到掏尽我脑子里的积淀,实在写不出东西了,才中断与“百姓故事”栏目的“深情厚谊”。

编“百姓故事”的,是一名老编辑,名字至今还烙印在我的心里——孙长谙。因为,在他给我发稿前,我们根本不认识,他的名字也是我在《三江晚报》上看到的。他等我稿发,完全出于“认稿不认人”的公平心,这样的编辑真是“陌生作者”的贴心人。  

多年之后,在一个社交场合我见到了孙编辑,向他表达了感激之情。  

孙编辑说:“你的稿写得好,写到我心里了,同样,也能写到读者心里,这样好稿无论遇到谁编,都会第一时间发表。”

孙编辑对我的鼓励非常大,我打心里敬佩他,有请他喝点酒,表达感激之情的想法,可是,因为多种原因,这个愿望自到今天也没能实现。在此,想对孙编辑说声不好意思。

《遥远的苹果》就是我在这期间的作品,也是到目前为止,外界评价也好,社会认可也好,产生的影响也好,个人感觉也好,都是出类拔萃的。可以说,再过五十年,一定还会有人看它,并且记住它。  

记得那是2002年6月的一个晚上,由于参加一个酒局,我半醒半醉的回到了家,一看表,已经半夜10点多钟了。  

妻子虽然冲我唠叨一些不理解的话,但是,她还是给我冲了一杯白糖水(加上醋),让我喝了醒醒酒,之后,她就去睡了。

我喝完水,刚想往妻子被窝钻,突然想起,给“百姓故事”的稿子还没写,心里有事儿,就睡不着了。

我想,孙编辑一定等我稿呢,哪能不信守这冥冥之中没有约定的默契。  

我醒酒了,找出纸笔,绞尽脑汁地构思。构思半天也想不出写啥,我就满屋转悠,转悠来转悠去,我想写我的父亲,也就是《遥远的苹果》里给我塞苹果的那个后爹。

其实,后爹并不像我在作品里写的那样,但是,又有他的影子,为啥这么说?

精品力作:遥远的苹果

我是如何写出精品《遥远的苹果》的(写作干货顿开茅塞)之二
我是如何写出精品《遥远的苹果》的(写作干货顿开茅塞)之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