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经典

《老子》第五章

2018-11-20  本文已影响2人  老聃使徒

关令尹第五问:“仁”这种思想能安天下吗?

老子书面答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不讲所谓“仁”,待万物如狗崽;圣人不讲所谓“仁”,待百姓如狗崽。

天地之间,不就象一个风箱吗?虚空而顽强,迫动则事多。

政令越繁,百姓越穷,不如持守“中”道。

难点释疑

难点一:“仁”在文中指什么?

仁的甲骨文是这样写的:

它的左边是个人,背后下横为地,上横为物,形义是路不拾遗——看到别人掉在地上的东西,不论多贵重,直接无视,走过去。其音义同“忍”。综合起来即“不是你的不要拿”。“仁”理念在夏商周时代不光用来教化百姓忍住贪念,不欺骗偷抢,也用于教育各级领主莫从百姓身上索取太多。在法制匮乏的时代,这种教化对稳定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井田制”为西周基本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土地国有,人依领主。至春秋时代,随生产力发展,被束缚在土地的民众不堪剥削压迫,想摆脱“隶民”身份,获得私有土地及各种自主发展权。

“仁”学说是要各级领主减轻压迫,对百姓好一点,实行所谓“仁政”,这样可以削弱百姓的反抗意志。“道”则不同,不赞成统治者把百姓束缚起来,认为应民众自治,顺其自然,承认百姓所有的自主发展权。

难点二:“刍狗”为什么是狗崽?

“刍狗”即“小狗”,狗崽子,不是什么草扎的狗。狗崽不受束缚,且获保护与关爱。“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说圣人不会把百姓关在笼子里搞所谓“仁爱”,尽是假仁假义,真爱百姓,就像狗妈妈爱小狗一样,给其自由并保护这种自由!承认百姓自主发展权,这是老子五千言贯穿始终的主调。

难点三:“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是什么意思?

“橐龠”即风箱,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皆有自由意志,这自由意志就如风箱里的虚空一样“虚而不屈”——看上去什么也没有,实则极强大,不受压迫。如果统治者一定要竭力压迫,就导致“动而愈出”——越是压迫,民众越是反抗,麻烦事层出不穷。

难点四:“言”、“数”、“穷”是什么意思?

“言”即政令,“多言”即政令多,各种“指示”、“规章”、“法条”不断下达。“数”通“速”,“数穷”即“速穷”,政令越多,百姓穷得越快。不尊重百姓自主发展权,任意妄为,总会一败涂地。

难点五:“中”为何义?

“中”的甲骨文如下:

它是上下两面旗帜的中间点。分封制度中,每个分封单位都有自己的旗帜,上下两旗指上下两级。上级把政策拿捏到位,执行中对各下级单位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就是“中”。“守中”即持守中道,不整天这令那文,只坚守基本原则,把握核心要点,众人平等,依法办事。

综述

春秋时期,大周祖宗之法“井田制”已不合时宜,乱象迭出,各种社会治理理论纷纷登场。

教育百姓向美向善行吗?不行!崇尚贤能行吗?不行!实行“仁政”行吗?不行!那要怎样才行?非天下归“道”,承认百姓自主发展权不可!

“仁政”本身是非常虚伪的!把人民束缚起来,说我爱你们,这种人都是骗子,根本意图不过是要统治阶级对治下之民少点剥削,多点恩惠,以便缓解矛盾,延长统治。扯什么“仁”呢?它对贪婪治者而言是过耳之风,对善良百姓而言则是麻醉剂。把野生动物抓起来关笼子里,多用心,少点虐,就是爱吗?真的爱,就放归山林,并把山林保护起来,勿加滋扰。

天地讲所谓“仁”吗?没有,它给万物自由,并创造了可自立自强的环境。圣人讲所谓“仁”吗?没有,他给人民自由,尊重并保护人民权利。见过狗崽吗?狗妈妈保护它,养育它,给它自由,那才是真的爱!

自由意志浮动于天地之间,百折不挠。看过风箱吗?里面什么都没有,但是越拉推越出风,火堆因之大旺。不要说百姓不想要自由,人民的自由意志看似虚无,却强大至不可遏抑,越是压迫,越是展现其强大,生出万种事端。

不承认百姓自主发展权利,左一个政令,右一个政令,只会束缚人民创造的手脚,加速穷困的到来。丢弃虚伪“仁政”吧!真的爱人民,就让他们在自由的土地上拥有财富与尊严,不跪不求,治者只需坚守核心政策,不偏不倚,依法行事,足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