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读后感
不管是一拍脑袋做出的决定,还是脱口而出的想法,都不是随机事件;不管是快速约会的一见钟情,还是头脑发热的浪漫,都不是年轻气盛。我们在一眨眼之间做出的决定,比三思而后行,或许更具大师级的水准。只是,直觉背后的内涵,远比表象来得深刻。
生活中的决策无论好坏,我们到底是如何做成的?为什么有些人的决策能力令人称绝? 在《眨眼之间》一书中,格拉德威尔阐述并解答了这些问题。他通过多样化的个案,诸如快速约会的过程、流行音乐的运作以及无辜黑人遭警方枪杀的疑案,彰显了一项重大发现:人们在一眨眼间做出的决策,其内涵远比表相来得复杂。
作者格拉德威尔援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了影响决策优劣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能够快速处理多少信息,而是在于我们全神贯注的专注力。格拉德威尔在各个例证之间纵横挥洒,再度展现了他的精湛才华。他告诉我们在家庭关系、职业生涯到日常生活中,如何成为更成功的决策者。《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将令你有柳暗花明之感,从而改变许多成见与做法,更让你对“直觉思维”的了解迈入新的境界!
这本书相比《异类》评分较低,可读性不是很强。引用的例子有些啰嗦,有的事例背景部分写得偏长。总体讲,直觉有的时候很管用,我们下意识做的决策,有的时候可能是比较正确的。前提是要在某个方面深耕细作,成为专家。本书操作性不是很强,有助于脑洞大开。评分8.3。
一、引用书籍或论文文献
1.蒂莫西·威尔逊《弗洛伊德的近视眼:适应性潜意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Timothy D.Wilson,Strangers to Ourselves;
2.约翰·戈特曼《离婚中的数学》,The Mathematics of Divorce;
3.《杰克韦尔奇自传》或者《跟着直觉走》Straight from the Gut;
4.达马西欧《笛卡尔的错误》,Descartes'Error;
5.席娜·艾扬格《选择的艺术》,Sheane Iyenger;
6.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7.克莱因《力量之源》,Sources of Power;
8.《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
9.迪克·莫里斯《克林顿背后》,Dick Morries,Behind the Oval Office;
10.西尔凡·汤姆金斯《感情,意象和意识》,Silvan Tomkins,Affect,Imagery,Consciousness;
11.戴维·克林格《杀人地带》David Klinger,Into the Kill Zone;
12.戴夫·格罗斯曼《杀人艺术》,Dave Grossman,On Killing;
13.加文·德·贝克,《求生之书》,The Gift of Fear。
二、阅读与思考
第一,直觉有时候比科学更重要(或者潜意识有时候比意识更重要)
一家博物馆收购了一件很牛的雕塑,经过14个月的调查研究,结果却发现是赝品。在此之前,有几个专家第一眼看过去,总感觉哪里不对劲,直接产生了厌恶感。专家对雕像本质的理解要比整个博物馆团队整整14个月的调查研究还要深刻。
我们经常教育孩子,“忙中出乱”,“三思而后行”,“静下来思考”,“人不可貌相”。我们认为,尽其所能地收集信息,最大限度的深思熟虑,是屡试不爽的上策,我们只相信用意识作出的决断,但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三思而后行,我们在仓促中做出的判断和第一印象,也许是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更为得心应手的工具——尤其是在压力来袭的时候。迅速作出的决断,完全可以与绞尽脑汁慎重思考作出的决定相媲美。
一般认为,人的认知及决策系统由两个部分构成:显意识和潜意识。显意识的特点是相对理性,潜意识的特点是相对感性;显意识擅长提炼总结,潜意识擅长关注细节变化。“相对”两个字是关键,这说明只是存在不同的倾向性;而“擅长”则是表示两种意识在运行方式上的不同。最终的区别,在于一个概率或者叫百分比的不同,但也就仅此而已。另外,显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划分点,在某些环境或者场景下,两种意识有重合或者替换的可能。
书中提到的“薄片分析法”(Thin-Slicing),是人快速认知的一种重要的运行模式,它具体是指“人们通过极少经验即可理解事物和行为规律的潜意识能力”。在表现形式上,就是在极短时间、极少信息的情况下,迅速做出认识和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看上去很神奇,并且,在很多情况上,正确率确实超过我们在用更多的时间和处理更多的信息后,所认识和判断的结果。
举例:观看一位素昧平生的教师2秒钟无声录像的学生和一位在教师课堂上呆了整整一学期的学生,双方对教师所做的判断大同小异;通过学习SPAFF分析情绪,“爱情实验室”观看10分钟夫妻交流的视频,预测50年后夫妻离婚的正确率在90%以上;通过10秒钟观察病人与医生的对话就能知道这个医生是否会被投诉。
很厉害吧!反正看到这里我是不相信的。
第二,潜意识并非时时管用。
我们的潜意识虽然神通广大,但也并非无往而不胜,这台人体计算机并非每次都能挺身而出,帮我们瞬间破译真相。潜意识也有力不从心之时,也会遭受到蒙蔽,受干扰。我们的直觉作出的反应,往往与其他的利害关系、情绪感知相互抗衡。
举例:
一是“第一印象”
1.沃伦·哈定假象:我们为什么会对高挑黝黑的俊男倾心?甲身高6英尺,乙身高5英尺5英寸,经调察平均年薪甲比乙多5525美元。
2.优秀的汽车销售员,他或许在瞬间对顾客的需求和心理下了许多定论,但他从不会依据顾客的外貌来做评判,他认为每个走入店门的顾客都有着全然相同的购车概率。“干我们这一行,你不可能对人有先入之见”,也就是说不能看人下菜,以貌取人。
3.古典音乐,阳刚的长号从来都是男士演奏,幕后试奏结果女性脱颖而出,导致评委“我靠,我的天哪,我的神呐”不一而足(国内《中国好声音》等类似评委背靠选手,只听不看,增加了耳朵评分的科学性,减少了眼睛评分盲点)。
二是信息过多会干扰判断力。
当信息掌握的越多,你的自信心随之暴涨,但是准确率却并不是如此,就像医生诊断一样,医生对患者的了解越少,他们的诊断正确率就越高(这里面主要是忽视性别人种)。
红蓝双方对抗演习。红方是“游击队”,队长凭直觉经验指挥。蓝方装备精良,采用“作战评估”战略系统,有一套“基于效果作战”的军事理论,信息化数字化部队。演习结果蓝方一败涂地。
三是视觉或感觉与语言是两套系统,人们并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觉(换句话说,证人不可信,因为潜意识会补充空白)。
如何判断人们了解人们的需求:肯纳在专业音乐人间大受追捧,但是普通人的想法恰恰相反;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搞了一个味道盲测,不管小口测试还是会场测试,百事很受欢迎,这下可口可乐坐不住了,立马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新品味道盲测占有绝对优势,但新品推出后,可口可乐销量一度大降,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可口可乐还是采用原先的配方,销量稳坐头把交椅。(奥秘在于小口测试,百事可乐偏甜受欢迎,会场测试,大家也都浅尝辄止,没有全部喝完,但是在家庭测试的时候,就是把饮料带回家喝,过几天再填写调查问卷,可口可乐占优。)
四是注意心智解读。
警察在抓捕罪犯的过程中,肾上腺素的分泌和心跳会陡然加速。经过调查研究,心率上升在115~145,属于“冲动”状态下——不论是射击队员还是篮球队员,都属于最佳状态。但是一旦心率超过145,就很难用两只手分别执行不同的任务,如果心率超过175,感知处理能力完全崩溃中,中脑代替前脑袋工作,注视区域会变小,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不合常理),容易犯错。
三、佳句摘抄
作为人类,我们在叙事时总犯一个毛病,非要在尚无法说清的事情上急匆匆地冠以一个解释——自行审视。
我们需要接受自己的无知,多说一些“我不知道”。
若要认真对待薄片分析法和第一印象,我们需要认识到,人们在一瞥之间对事物的理解,有时会比长达数月的研究还要深入。但我们也同样应该了解和承认,瞬间产生的认知也会成为我们误入歧途的幕后黑手——两面性,都得认识和了解到。
我们那巨型的潜意识计算机安静地运行着,我们所经历的事情、遇见的人物、学习的课程、阅读的书籍、看过的电影等,都被这台计算机作为数据加以处理,并形成我们的种种观点想法。我们在内隐联想测试中所流露的,也就是这些观点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