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故事散文、随笔

小村与桥

2018-12-12  本文已影响6人  湘西姑娘

这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村子,地处湘西偏远的山地里.

村子三面被高高的山围起来,几乎把这个原本很小的村子淹没了。

祖辈们世代都生活在这个贫瘠小村,人们不把这个村子放在眼里,

可这个村子仍然坚强的向上生长着.

这几天陆续在同学朋友圈,看到一些关于村里要修桥的消息.

“这不会又是哪里听来的小道消息吧”

“可靠不,什么时候?”

后来一个同学发了一段开工视频,证实了修桥的消息.

这个依山傍水的偏远小镇,沸腾了,住在小镇的人四处奔走相告.

打小就听长辈们说起,

早些年,政府要投资修桥.就是迟迟不见动静.

我们这一代都已人到中年,

这一等,就是两辈人的时间.

好在,终归还是等来了这一天.

这座桥令那个原本一分为二的小镇变得完整.

小镇因为一条湖,一分为二.

一条湖划出了不同的行政级别.

下咀是村,上咀为镇.

上咀的村民,有点城里人的感觉,

因为有公路,坐车进城方便,

因为码头大,客船也选择在上咀停靠.

生活在下咀的人们,

世代出门,都要涉河渡水.

村民们进趟城,为了赶上能当天来回,要老早就起来,

叫醒还在睡梦中的船工,送去湖对面搭船.

下咀的教学环境,当然也不如上咀.

原本的小学,改成了农校,

后来,变成了部分村民移民搬迁的临时住所和村里五保户的安置地.

再后来,就变成了村民们的晒谷场.

三年级以后,下咀的孩子们都要去上咀的学校读书.

隔着一条湖,愁坏了家里的大人们.

村里的土地,种不了值钱的经济作物,

靠着几分贫瘠的土地,养活一大家子,很成问题.

村民的日子捉襟见肘.

生活再难,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

村民们虔诚的相信,一切总会好起来的,

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

于是,村里集资建造修盖了一艘木制渡船,

张家8块,李家10块…还是没有凑够买发动机的钱,

渡船,简易至极, 四片桨,一个开放式船舱,

还有一张用木板搭起的用于给船工休息的"床"

村里集体请了一位水性好的本村人,

负责运送各家的娃娃上下学,工资由各家各户平摊.

大伙都叫他:上柏叔,

也有人叫他"渡船老板"

只因他是村里第一个拿集体工资的人.

上柏叔,是村里摆渡时间最久的一位,也是技术最好的一位.

除了特大暴雨天气,他会上岸避避,

其他时间他都吃住在船上.渡船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不管风多大,他就靠着一双手,两片木浆,一遍又一遍地把孩子们安全的送到对岸.

上下学的时候,伙伴们会争着摇动船头的木浆,吃力的帮忙一起划.

大人们很信任上柏叔,那么多年,风雨无阻,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意外.

后来,上柏叔的女儿外出打工,挣了一些钱,家里的日子渐渐好过起来,

女儿心疼上柏叔,坚决不让他再做了.

上柏叔,卸任了..

后来,村里的另一位老人,接过这个担子,

再后来,听说,没做两年,嫌村民给的钱少,不干了.

于是,上柏叔又开始做起了船工.

在那条熟悉的湖面上,迎来送往,一遍一遍,年复一年.

贫瘠的小村,依然没变,

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每天扛着锄头田间地头,忙忙碌碌,

一年下来,也只够一家基本温饱.

老弱病残的,没有劳动力的人家,生活就更加困苦艰难.

好在,90年代初,

南下打工潮,

给了村里人希望,

给了村里人外出谋生的机会.

从那以后,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

老人们带着年幼的孩子,

开始"留守"生活.

村里人总想着能把日子过得舒坦些,

为了攒多些钱.

一出去就是好几年.

后来,

在外打工的人们,

攒到了一些钱,开始在县城里置业买房.

有一部分村民,

愿意接受异地搬迁,应政府安排到邻县安家置业.

陈叔家搬走了,然后张伯家也搬走了,

只有几个老人不愿离开世代生活的村子,

留在村子里,替村人们守护着那方土地.

村里人陆续迁离了那个贫瘠的小村.

原本不太热闹的村子,开始变得越发冷清.

少了炊烟,没了狗吠

但村子,依旧还是那个村子.

村人们不会忘记,

那儿是祖辈们的根.

村人们虽然大都迁居城里,

得知开始修桥了,

都为此欢呼雀跃.

这是几辈人的心愿.

如今,已得偿所愿,

只是,那条迎来送往的湖面上,

再也见不到那艘承载岁月风尘的渡船了;

再也见不到那艘承载全村人希望的渡船了;

再也听不到扯着嗓子叫"过渡咯"的喊渡声了.

终归,岁月会尘封在记忆里.

现在,桥修了,路通了,生活越来越好了,

迁居在外的人们,时常也会回村看看,而留守的那些村人们却也不含糊,

也不会荒了田亩,还是像以前,春种秋收.

一点也不含糊的把四季过得分分明明。

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营养这个村子,

他们似乎在向世人证明,

他们可以被外界遗忘,

但是,他们依然牵挂着游走四方的孩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