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祭灶新年来到
魏春英/文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今日是小年,又称祭灶节、谢灶、灶王节。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神是中国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早饭后,九岁的小儿子重阳嚷着要吃祭灶糖,我欣然答应。别说宝贝这次期末考试得了全年级第一名,就冲他每天坚持背诵古诗、练习书法、打乒乓球的态度和韧劲,这点小要求自然是必须满足的。
我牵着小儿子的手步行去超市,但见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超市门前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年街布置得极为喜庆吉祥,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置身于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顿觉年味十足。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女孩儿要花,男孩儿要炮 。”儿时熟悉的歌谣仿佛如昨,盼望过年的激情岁月一下子涌上心头。
童年的记忆中,一入腊月我们小孩子就掰着指头算离过年还有几天,盼过年,盼香喷喷的饺子,盼崭新的花衣服,盼几毛的压岁钱。
新衣服在春节前断然是舍不得穿的。除夕之夜,除了母亲,我们兄妹六个都换上了母亲亲手为我们做的新衣服、新棉鞋,试穿后再叠得规规矩矩放置床头,等待大年初一早晨再穿。
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除夕之夜,烛光下母亲和大姐二姐围着桌子包饺子;我和三姐年龄小,二哥领着我俩在院子里尽情地玩,点擦炮、捉迷藏,那个乐呀,怎么犹在眼前!
夜里,不知要几次从美梦中醒来,摸摸枕头旁的新衣服还在,禁不住“噗嗤”笑出声来,心里面细数着“一、二、三……”盼望着鞭炮声响,盼望着母亲唤我们起床。
除夕夜显得是那么漫长。终于,噼里啪啦、响彻村庄的鞭炮声响起,不等母亲催促,我们倏地准备起床,赶紧穿上新衣服,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和幸福,迎接新年的到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家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除夕夜,全家人就围坐在电视机前,兴致勃勃地看春晚,最喜欢的节目就是搞笑的小品啦,一举一动常常令我们捧腹大笑。这其乐融融的氛围,越过窗户,透过房顶,飘向整个村庄。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不惑之年已过半,悠悠岁月如同手中紧抓的沙子,无声无息地流失了。然而,沙子流失,可以再抓一把;花儿凋零,可以等到来年春天重绽芳颜;童年流逝,却永远无法回头再来。
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过年不再期待,对春晚不再新奇。临近春节,我莫名其妙地会慨叹:真不想过年啊!
是啊,现在我们衣食无忧,人人都不会再为添置一件新衣服、吃一顿饺子而掰着指头过日子,每一天都像是在过年,过年当然就少了童年时的味道。
细细想来,不想过年,其实是不想增长一岁,不想让皱纹悄然爬上两鬓,不想让岁月无情染白黑发,不愿咀嚼“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怅然罢了。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妈妈,快看,这儿有芝麻大糖!”儿子的呼喊打断了我的回忆。我松开宝贝儿的手,兴致勃勃地往购物车里装儿子喜欢吃的祭灶糖,还有必备的年货:核桃、红枣、带鱼……
儿子兴高采烈地推着购物车,我静静地跟着,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和童年相比,和以往每一年相比,的确最为富足,我们应该知足。
我们现在的实际年龄和老年相比,和将来每一天相比,的确最为年轻,我们应该庆幸。
不忘儿时盼望过年的初心,保持一颗平常心,坦然对待每一个日子,不虚度光阴,让每一个日子都闪闪亮。
这么想着,我的脚步似乎随着春天的到来变得轻盈了,心情随着春节的临近亦各外舒畅了!
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