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1)

2019-12-20  本文已影响0人  萍踪鸿影

真正的独立不是训练得到的,而是孩子在得到敏感、有爱的照顾,获得对这个世界基本的信任感,感受到被爱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出来的内在需求。

养育孩子就是为了更好地分离

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与父母不断分离的过程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母子就开始了分离的旅程,之后还要经历诸如断奶、学步、上幼儿园、较长时间离开父母生活等一系列重要的分离事件。在这些分离情境中,孩子离开父母的时间越来越长,相隔的空间距离也越来越远,但这是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必经的历程。

面对分离,不仅孩子会表现出焦虑和不安,妈妈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有时可能更甚。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能承受分离焦虑,而是妈妈自己因为无法消解内心的焦灼而无法放手。

对于难以放手的妈妈而言,适时地尝试放手,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更能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

儿童的成长过程有很多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适时地允许其分离,能够促进孩子心理的成长。如果太早分离,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如果太晚分离,又可能导致孩子发展的停滞。

暑假,我和先生带着4岁多的儿子回老家。在家住的几天,我试探着问儿子想不想留在老家多住几天,他一会儿说愿意,一会儿又说不愿意。看他这么犹豫不决,我们还是决定带他一起走,因为把他留在老家我会有“妈妈式”的各种担心。

在我们临上车前,儿子竟然出乎意料地不愿意上车,说自己要在老家住一段时间。坦白讲,在此之前,我们母子之间只有两次分开的经历,每次只有一个晚上,而且是儿子在家、我离开家的情况。这次如果留在老家,至少需要一个月之后我才能来接他,所以我心里根本没做好准备。于是,我跟他讲了留下来要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儿子的回应表明,他明白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

于是,我承受着不安和焦虑,尊重他留下来的选择。当时返家的路上,我心里很乱。想象着他哭着找妈妈的场景,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一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我就立刻折返回去。

终于到家后,我深深吐了一口气:看来今天不可能再返回去接他了。孩子轻松说“再见”,妈妈却纠结不安,这或许是许多母子分离的真实写照。

没想到,留在老家的儿子表现得完全超出我的想象。头两天晚上,他情绪有些低落,但并没有发生我想象中的哭闹情景。从第三天开始,他的情绪一直很稳定、很开心。最后竟然顺顺利利地在老家住满了一个月。

有了这次经历,我慢慢学会享受孩子不在身边的生活。对于儿子而言,这样一次成功分离的经验,也有利于提升他对自己的认识。比如,他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可以离开妈妈独立生活了。积极快乐的分离经验,能够为他今后面对各种变化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对于此次分离的体验,我回顾之前养育儿子的经历,有些许心得。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分离呢?更好分离的心理基础:在孩子心中内化一个稳定妈妈的形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妈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形象,比如,妈妈在早期稳定地陪伴过孩子;妈妈的情绪比较稳定,给孩子的爱也比较稳定;妈妈对孩子的反应既积极又尊重幼儿探索的需要……孩子在内心就会逐渐内化妈妈稳定的形象。

这个内化的妈妈形象,成为孩子自我的一部分,当妈妈不在身边时,能帮助他行使管理自己的功能。打个比方,如果你离开恋人去另外一个地方,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你相信恋人很爱你,你也爱你的恋人,你相信即使你不在他身边,他的心也很稳定地系在你身上;另一种情况是你不相信恋人真心爱你,你担心如果不在他身边,他就可能移情别恋,也可能没把你放到心上。

第一种情况下的恋人就是稳定的形象,你离开他之后,更可能安心地在新的环境学习或工作,而不用怀疑他对你的爱。如果是第二种情况,你就会因为担心而不由自主地用大量的精力来应付自己的焦虑和担心,对新环境也很难感兴趣。

同样地,如果孩子内心的妈妈形象是稳定的,他就更可能在现实中与妈妈成功分离,并且在离开妈妈时保持情绪稳定,乐于探索新的环境,更容易对新环境中的人和物感兴趣。反之,如果孩子内心的妈妈形象不稳定,他就很难与现实的妈妈分离。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在内心建立稳定妈妈的形象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