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组织形态
总体而言,组织是随企业经营战略而发展演变的,它必然一方面要伴随着企业愿景及业务的发展而调整,另一方面要通过自身的优化来支撑愿景和战略实现。
从国内外企业的探索来看,在互联网时代,组织将出现几种主流形态:
1.平台型组织
平台型的组织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被推崇,在中国,尤其以海尔的探索最为瞩目。海尔在以管理变革引领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变革组织架构,通过减少纵向层级、跨越横向职能的约束,拉伸组织,从原来串联的流程到并联,激活个体,“人人都是创客”,“人人可以是CEO”,实现“人单合一”;对外打开企业边界,搭建创客平台,与社会进行资源交互和共享,建设一个类似于类似硅谷的创新孵化机制。
亚马逊、阿里也是平台型的组织。阿里的平台模式是:大平台+小前端+富生态+共治理。
平台型的组织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可大可小,既大又小。前台由于共享机制的引进,共享越多,裂变越多,平台可能会变成“云台”,是为“大”。同时,每个小微主、每个创客在平台的支持下直接面对客户,将创意变成客户价值,匹配个性化、零散化的客户需求,如此一来,企业似乎变小了。
2.金字塔变体组织
(1)蜂窝结构
凯文·凯利在《失控》中谈到了他对蜂群的研究结果,蜂群思维的神奇在于,没有一只蜜蜂是被控制的,没有人发号施令,但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直从大量普通成员中涌现出来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
蜂群模式的特征是没有强制的中心控制,次级单位具有自治的特质,次级单位之间彼此高度连接,点对点间的影响通过网络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蜂群思维是一种群体共同做选择的思维,由许多独立的单元高度连接而成的一个活系统。
蜂窝式组织结构与德鲁克所谈到的“系统结构模式”的特点相近。NASA(美国宇航局)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NASA有几十个、几百个不同的关联单位,因为NASA要和很多的相关部门发生联系,像气象、电机、电子部门等。比如说,是今天发射还是明天发射,是上午发射还是下午发射,这是一定要气象部门去做判断的。将这些相关的部门和单位统统集合起来,才是系统结构的组织架构模式。这个模式的最大的妙处在于各个部门或组织既独立自治、又能自由衔接协作。
(2)鸟巢结构
以腾讯、Google的组织模式为代表。简而言之,“鸟巢结构”表现为组织层级极少,组织管理跨度很大,某种情形下,它可以说是一种非框架、非结构、非固定的状态。如Google公司内部有数不清的“项目经理”,但是他们得给自己找活儿干。Google内部出现需要解决的难题、规划、计划等任务时,就会出现一个又一个工作小组,由他们分头负担起随时可能冒出来的专项工作,依托项目,会出现大量的“双重领导”。
这种组织模式与因任务而存在、以任务为导向的“工作小组模式”有相似之处,但又不一样。在鸟巢结构里,工作小组并不是一个执行单位,而是一个可自生长自进化的自组织。比如腾讯的微信项目,起初是一个工作小组,但从创意的萌发到产品设计、运营,直到现在成长为腾讯的一个事业群。
(3)SBU制
如微软的“军阀”结构,美的事业部模式,其实就是在金字塔结构上的改良的战略事业部模式(战略经营单位Strategic Business Units),SBU来源于杜邦公司,适合产品多元、大批量的生产的公司。它的特点类似于“联邦制”,就是把所有的事业群统统分开,权力充分下放,企业总部和事业群之间的关系就好像联邦政府中的中央跟地方的关系一样,但是,SBU制的组织架构的关键不在于分权,事实上是通过“授权”,让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尤其是事业群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能够独立运作、发挥功能。
3.网络状组织(蜘蛛网结构)
相比金字塔、平台、蜂窝等结构,网状组织最鲜明的特点是看不出结构,不知道哪里是开端,哪里是结束;哪是前端,哪是后台。网络组织的每个节点都是资源接口,都能与自身以外的任何资源进行动态链接,相互纵横交叉,每个节点都似乎处于无序和有序,受控和失控之间。
比较典型的网状组织应该是Facebook的组织模式。Facebook的组织结构图像是一张无边界的网,开放式延展、去中心化,在其中看不到领袖,也看不到下属,各个节点既独立,又交叉。
4.混序组织
Visa(维萨)创始人霍克率先提出“混序”的概念。他认为复杂系统应该是在混沌与秩序间的窄缝中出现,所以分别借用混沌(chaos)与有序(order)的第一个音节,造出了混序(chaord)这一名词,他认为混序是对混沌边缘有序形态的探索。霍克并出版了《混序时代的诞生》一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自己的组织理念:健全的组织是一种关系的理念,吸引人们合力追求希望、远见、价值、意义及自由;健全的组织诱导人们的行为,而被诱导的行为才具有建设性。
霍克认为,传统企业严格的等级观念,机械的规章制度以及无所不在的控制,从根本上扼杀了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企业难以灵活应对新的挑战与机遇。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命令—控制型”组织形式有悖于人类的本性,他希望建立一种新型组织,一种就像人体、大脑或生物圈一样,可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组织。
虽然霍克没有具体勾画出混序组织的样子,但他为理想的混序组织确定了以下几条本质规则。
权力与功能必须最大程度地下放。任何功能,如果能被多个部门所分担,就不可集中于一个部门;任何权力,如果能由更基层的部门所行使,就不可控制在高层;
自我组织。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任何成员都有权在任何时候,以任何规模进行自我组织管理,并且拥有不可侵犯的权利来参与更高层次乃至整个组织的管理;
管理必须分散。任何个人或机构,或彼此间的联盟,尤其是管理者,不得控制或支配任何层次的任何决定或结论;
将竞争与合作完美结合。组织的每个部分都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不受约束地自由竞争,但又要彼此联系,充分了解其他成员的需求,并在需要时作为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彼此合作;
具有延伸性和持久性。在保持根本目标、组织性质以及具体准则不变的前提下,能够从形式到功能都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使人类的才智与精神得到充分发挥;
全部成员和谐而公平地分享组织的所有权力。任何关联方都有权参与经营与管理,并享有所有权力。
5.有机组织
有机组织(也可以称为弹性组织)有几个特点:松散、灵活、透明,具有高度适应性和自我演进能力。它因为不具有标准化的工作和规则条例,所以是一种松散的结构,常常能根据需要迅速地作出调整。
(1)自组织
自组织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控制论中的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地球上的生命体和组织体都是远离平衡状态下的不平衡的开放系统,它们通过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个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的条件下,它是无序的,但又是在组织之中。在跟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一些非线性变量一旦发生突变,并且积累到一定程度(临界点)的能量以后就会产生质变,经自组织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
自组织的演变特点是,它在从无序走向有序过程中,不仅仅来自于某一个变量的影响,而是组织内各个成员之间、各个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的交互关系的影响,是在交互中找到了一种协同价值,而组织一旦产生协同就变得有序了。
自组织比较典型的应用在基于共同的价值观或兴趣爱好而组织起来的群体。维基百科是比较典型的自组织。而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扁平化世界里,比较突出的自组织要算“粉丝”群体了。尤其在追星的年轻人中,因为共同喜欢某个明星而进行自组织往往创造出令人惊奇的效率和结果。比如韩国的某个偶像团队的中国粉丝,不仅有总部,还在各个省自发组织成了分部,他们为自己的偶像开通微博、刷榜单(各种排行榜)、拉票、维护形象等,全部是自愿自发、自我监督的行为,但又表现出高度的组织纪律和分工协作。如为了庆祝偶像团队中某个成员的生日,粉丝们在很短的时间里进行了众筹资金、分工、联络、协调等工作,在偶像生日当天在纽约时代广场巨型电子屏上展出偶像形象。这种自组织体现出的活力、效率及协同有效性,可能令很多企业组织望尘莫及。
自组织在某种意义上,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公平,更强调组织的自由、平等、参与、公开透明,以及开放、交互、协同等。它作为一个企业组织结构还没有很典型的成功案例,但如果将自组织引入到平台上、引入到网络组织中,将是一个非常具有活力和创新的机制。
(2)圈子/社区
这里所说的“圈子”有别于一般所指基于人际或利益关系等组成的封闭性圈子。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全开放性的、公开透明的“圈子”式组织,与自组织类似,但它的组织化程度、有序化要弱一些,而更为个性化、碎片化和场景化。
“圈子”有因兴趣组织起来的,但更多时候是因为“内容”和“社区”。阿里巴巴基于电商平台和海量用户探索营建了供需一体化的“圈子”,即以传播内容来“圈粉”,组建社区,引导消费行为。淘宝开设了“有好货”、“爱逛街”、“必买清单”等主题社区,一个社区里围绕某个产品,加上格调、文化、历史标签等内容,就形成了一个圈子。
如“有好货”社区里《用好的墨水写字是一种什么体验》的文章,讲解了墨水的历史,介绍德系、美系、法系主流墨水品牌,还讲述了墨水分类和特性,连带品牌故事做产品推介,引发很多关于墨水的故事、回复、讨论、介绍产品和购买行为。
基于圈子、微信群和APP把有共同兴趣、需求集结起来形成的虚拟社区,以内容生产、互动、传播带动商品(或服务),正在成为新一代的电商形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用户推荐、口碑营销,依据结构化的数据精选全球商品的社区电商“小红书”,在零广告的状况下,“小红书”上线半年销售额达到7亿元,创办仅两年就跃升为AppStore排名总榜第四,生活类榜第二。
未来,结构化的组织将消失,靠兴趣或共同的价值观结成的圈子将成为潮流,组织将更加灵活、高效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