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艺术——中国书法(54)

2022-02-23  本文已影响0人  洋光雨露

我喜欢的艺术——中国书法(54)

虞世南(558—638)

虞世南,字伯施,浙江馀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书家之一。自幼跟智永和尚习书法,所谓”深得山阴真传”,就是指他深信王羹之的笔法。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唐代自文宗以下,历朝皇帝都以王羲之的书体为楷模。太宗曾“以金帛赐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虞的书法,继承多于创造,加上虞世南博学卓识,坦诚忠直,故而深得宠幸。太宗誓言远学王羲之,近学虞世南,足见其影响力。“虞体”后世评述不一,他那笔圆体方,外柔内刚,几无一点雕饰或火气,也自成书风,而他的行草书,则几乎是王羹之行草诸帖的嫡传。

唐太宗非常赏识虞世南的博学卓识、坦诚忠直,常在政务之暇,同他谈论学问,共观经史。世南容貌儒雅,而志性刚烈。每当谈论到古代帝王为政的得失时,常存规劝讽喻之义。太宗常常对侍臣说:“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

王书传人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书圣”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又命萧翼从山阴僧辩才处赚得《兰亭序》真迹,令人摹制多本,赐给群臣,甚至死后还把《兰亭序》的原件殉葬昭陵。书学为唐代国学之一,取士也讲究书法。唐代书学之盛可渭亘古未有。

虞世南少年时曾向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甚得王书神髓。为了学习书法,他曾把自己关在楼上,业成方才下楼。写过的废笔足足装满了一大瓮。他白天练完字,在入睡前还用手指划着肚皮或床单,琢磨字的气势结体。日子长久,被单也划穿了。通过刻苦学习、虞世南成了王氏笔法的嫡传宗师。

  唐张怀瓘《书断》评虞世南说:“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臭味羊(欣)、薄(绍之),不亦宜乎!是则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也。”“伯施隶、行书入妙。然欧(阳询)之与虞,可谓智均力敌……论其成体,则虞所不逮。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入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当时虞世南的声望便在欧阳询之上。

2、汝南公主墓志

此是草稿,萧散虚和,遒媚不凡。每个人的执笔、下笔方式都有一定的习惯性,这是在长期、反复的操练中适应而成的。因而同一人写出的楷书与行书,尽管字体形态、间架结构有所不同,但在笔法、风格上总有一线贯通之处,在面貌上有着共同点。如欧书外露筋骨,虞书则内含刚柔,这不仅见于二人楷书,而且见于行书。故言“永兴真行如秀岭危峰,处处间起”,是贴切的比喻。用笔沉着内敛,结字紧密,字形长短不均。揖让相缀,显示出遒劲清婉的独特风格:字体似欹还正,如纵却敛,与《孔子庙堂碑》极为相近。明王世贞评此帖说:“昔人于永兴、率更书,俱登品神妙间,而往往左袒永兴。余初不伏之:以余之肉,似未胜欧骨,盖谓正书也;晚得永兴《汝南公主墓志》草一阅,见其萧散虚和,风流姿态,种种有笔外意。”明李东阳说:“笔势圆活,‘戈’法犹存。”吴其贞《书画记》评其:“丰姿高俊,结构瓢逸”,并指为宋人所临。此墓志书法圆活,不及正书沉厚,又酷似米芾所书,故有米临之说。

此帖刻石始自宋代,收入《淳熙秘阁续帖》。明代收入《郁冈斋墨妙》、《墨池堂》、《玉烟堂》、《戏鸿堂》等帖。董其昌以为平生所见虞书惟此极真,董其昌的《戏鸿堂帖》都由别人勾勒入石,惟此稿由他亲自勾勒。清代收入《经训堂》、《滋蕙堂》、《让梨馆》、《邻苏园》等帖。另有刻石在今江苏常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