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没创意,是你不懂套路罢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偶尔觉得一些人,一些场景似曾相识?遇到一些陌生人觉得和某个朋友长得很像?
比如我有时会觉得A的眼睛很像B,B的颧骨很像C……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大脑偶尔会工作失误,读取与现实相似度不到100%的记忆,当我们遇到一个与过去经历相类似的情境,脑内处理过去那段经历的神经元可能同时产生冲动,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真实经历过。
我们行走在世间,遇到的风物无非就是那几种——植物、动物、人、房屋、街道……这些东西随机排列组合,总有撞款的,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
人类基因组含有约30亿个DNA碱基对,其中一部分的碱基对组成了大约2.73万个基因。
也就是说,30亿个碱基对的组合形成了基因,基因表达排列组合,便有不一样的性状,因为总量有限,便产生了各不相同又彼此相似的面貌。
苏东坡讲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们也常常感慨神奇大自然的的创造才能。不过我想,如果造物主真的存在,他的数学一定很好。至少他懂得熟练运用排练组合来创造这个世界。
排列组合可以说是高效创作神器。
对于需要创作却毫无头绪的人来说,把用得上的元素都列出来,再排列组合出所有可能,把不满意的组合排除掉,剩下的都是「创作」出来的、能用的新东西。
况且「收集」本身就是灵感催化剂。在列举过程中,我们大脑会不断将已有元素与其他元素联系起来,于是不断组合出新的可能。
对普通人(没办法拼天赋的业余作者)而言,排列组合可能是最有效率的创造方式。
排列组合让「开始行动」变得容易多了。因为一开始我们只需要列举元素,而不需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每个人在需要创作的时候,都会对要产生的那个东西有或多或少的想法,于是每个人都能把这些想法一一列成或长或短的清单上,获得了第一批或许用得上的设计元素。
就拿写作来说吧,如果毫无头绪,不妨先把对话题的所有了解和看法以及例子列在纸上,把搜集到的相关信息全部列一遍,再多方搜集信息加以扩充,排列组合看看,你会发现可能生成不止一篇文章。
它让我们把一切落到纸面,帮我们统筹灵感。减小了大脑的负担。大脑只管思考就好了,它不再需要花费精力去防忘。记忆的事情,交给笔头或电脑,不会错过一点灵感。我们把所有可用的东西都找出来,摆在眼前,才能统筹规划,才不会错过任何可能。就好比我们想拿乐高搭一个新东西,得把所有的积木到摆出来,搭一搭,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知道「这样行不行」、「不行换一种」。
再举个栗子:
我想发明一种新奇的手工饼干。我就会把我对饼干的想象都列出来,大致得到下表:
我列出了6大项,每个项目底下我又举出6个小项,将它们排列组合,就得到了6×6×6×6×6×6=46656种可能。
比如我随意勾选,就得到了一款
适合告白的、有坚果点缀的、酥软的心形抹茶饼干
继续排列组合,总有一款适合你。
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多选几个我喜欢的组合,找个糕点师傅看能不能做出来,问问朋友好不好吃,在朋友圈打个小广告……
突然觉得小目标都要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