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读写交流群每天写1000字财经·投资·理财

读读薛兆丰2| 好心人办坏事儿

2019-03-31  本文已影响10人  曦萍

这个世界上,人的愿望大抵都是好的。比如说看一部电视连续剧,大多数时候人们的愿望都是想要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如果结局不那么完美就觉得留有遗憾;比如说做一件事情,大多数人的初衷都是为着大家伙着想,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如果初衷不好就让人觉得这事儿不是什么好事,不做为妙;再比如国家制定政策的时候都是想要保护弱势群体、维持社会公平,如果不是为着这样的目的,那么,这个政策肯定不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
但是,我们将事情反过来想可能就会发现点问题了。比如说,如果电视剧的结局都是大团圆的结局,那么,这部电视剧算不算得上是部好片?比如说,如果做事的初衷是本着为大家伙着想,那么,做出来的事是不是一定就是好事儿?再比如,看上去保护弱势群体、广受大家伙儿欢迎的政策是不是一定就是好政策?
这事儿听上去有点绕,但是值得我们去用经济学的视角去思考思考。
就拿最低工资制度这个事儿来说吧。在十九世纪初的时候是没有最低工资制度的。那个时候,工人的工资是根据市场价格进行浮动的,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工人所在的行业有利润,那么,工人工资就会高些;如果这个工人所在的行业利润微薄,那么,工人的工资就会低些。后来在十九世纪末,1894年,新西兰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颁布了《产业调解仲裁法》,运用法律强制手段,要求雇主付给工人不少于最低标准的工资。后来1907年,澳大利亚成立澳大利亚劳资关系委员会,开始实行最低工资制度;而英国也在全面考察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最低工资制度以后,于1909年通过了最低工资法。后来,最低工资法就是世界范围内全面开花,各个国家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纷纷效法这几个国家而建立最低工资制度。
看上去,最低工资制度是为了保护工人的劳动成果,而且保障了工人的劳动合法权益和合法利益,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我们细致地分析一下。如果我是一家企业的老板,在最低工资制度之前,我可以根据各个工人的技能水平和绩效水平给他发工资,如果这个工人技能水平高,我为了留住这个工人可以给他多点工资;而如果这个工人技能水平比较低,但是也不影响整个企业的运作,那么,我就可以给他低点工资。但是在最低工资制度之后呢?我不能这么干了,因为我至少支付的都要达到最低的工资标准。那么,按照劳动力市场行情上来说,我就希望能够雇佣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工人,因为反正要付那么多钱的,作为企业主,我是一定要让这些钱见到实效才行的。那么,在劳动力市场上,那些技术水平比较低的人就得不到雇佣。你看,本来最低工资制度是为了保护这些技能水平弱势的人,让他们能够在法律保障的范围之内得到保护,但是,无意中却夺掉了这些弱势群体的饭碗,使他们在市场上得不到雇佣。
从企业主的角度上来说呢,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了企业生产运营的成本,摊薄了企业的利润率。对于一些微利的企业来说就更是雪上加霜,会导致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从而使弱势群体更加无法得到保护。
所以,你说最低工资制度的初衷是不是好的呢?是好的!会不会广受欢迎呢?肯定会广受欢迎。但是呢?由于政府参与社会分配,它降低了整个社会资源的分配效率,而且导致某些弱势群体被挤出劳动力市场,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说,它可并不是一件好事儿。你看,好人好心可不一定干好事儿。
类似于最低工资制度的事儿还有很多,比如《薛兆丰经济学》中就列举了:
- 同工同酬制度,本来是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但最后却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 福利制度,本来是让那些没有依靠的人能够找到依靠,但最后这些人的境遇却变得更加惨了
- 我们颁布了各种各样保护濒危动物的法律,但最后这些动物却越保护越少了
……
所以,每当我们看到社会上各种各样不公正、不如意的现象,并不能靠政府立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而我们也更不能觉得一旦一件事情法律通过了,这件事情就画上了一个句号。
就像这本书中所说的:“人是有能动性的,在这个新的法律下,每个人都会有他的对策。最后事态的走向,会跟我们的想法有很大的出入,而正是这些出入,才是最有研究价值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