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单元总结课
文/胡静
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话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就算是二年级的小朋友,只要充分的相信他们,他们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第一单元“除法”学习结束后,我设计了一节单元整理复习课。
自从尝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甜头之后,我们的教学模式就开始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我经常会把舞台交给我的孩子们,更多的时候我就是一个倾听者,一个引领者,引领着他们学会自信、学会发言、学会总结、学会思考、学会评价、学会知识……
在这节课上,我围绕重点设计了四个题目:
1、请举例说明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顺序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以14页第6题为例,思考在解决“至少”问题和“最多”问题时,二者有什么异同?(异同就是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哪个知识点还留有疑问?
我把四个题目一股脑都丢给了学生。
孩子们开始在小组内逐题思考讨论,并且开始指定一人作记录。

我焦虑却又耐心的等待他们讨论结束。
二十分钟过去了,黑板上记录小组完成情况的小磁扣还静静地吸在远处没动过地方。(这一招是向小单老师学习来的,开始孩子们会为了抢磁扣,等不到讨论结束就冲到黑板上做记号,后来我告诉他们不是比哪个组更快,用这种方式只是为了记录哪个小组讨论是否完毕,之后,孩子们就不再争抢了。)
二十五分钟之后,开始陆续有小组长上台把磁扣吸在自己的小组数上,通告老师他们已做好汇报的准备。
等到三十分钟时,黑板上出现了八个小组的记录。
我指定了一个汇报欲望最强烈的小组,让他们上台汇报。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孩子们基本可以很大方地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了。
他们按照事先的分工,轮流汇报自己负责的某个主题,下面的同学在听到有问题的地方还会适时的举手质疑或补充。
遗憾的是讨论占用过多时间,汇报时间严重不足,汇报到最后一个问题时,多数学生提出在解决“至少”问题和“最多”问题时,采用的列表法不太理解,还没来得及给孩子们做讲解,一节课就结束了!
另一遗憾是只给了一个小组汇报展示的机会。
所以,在第二节课时我及时作出调整。
把前两个问题先指名两位同学为大家进行讲解,针对第三个问题让孩子们展开讨论。这样就节省出了更多的时间。
汇报时挑选了淑瑶组给大家汇报,但是博焜组也很想汇报,我顺意让他们两组之间进行小组PK,让其他同学当评委,选出哪个小组的汇报更出色。
这次又有问题出现了。
因为题目锐减,汇报时出现了分工困难问题,淑瑶组三人,他们的分工是淑瑶说相同点,俊伯说不同点,轮到子鉴一脸无奈:
“我没有可说的了,他们俩都说完了!”
我赶紧打圆场:
“你可以说:我们小组的汇报到此结束!”
等到博焜组汇报时,组长没有进行问题的分工,前三位都是把自己对整个问题的理解说一遍,轮到睿了,站在讲台上把小嘴嘟起来欲言又止长吁短叹了好几回,也没有说出一个字,最后求助的望向我。
我看着他尴尬又可爱的表情实在觉得有点忍俊不禁,告诉他:
“你也可以宣布:我们小组的汇报到此结束!”
睿如释重负……
我试着让孩子们对两个小组进行评比,一致认为淑瑶组的汇报好。
“你们要具体的说一说淑瑶组好在哪里?博焜组的不足在哪里?这样以后我们再汇报的时候才可以扬长避短啊!”
佳妮:
“淑瑶组两人汇报的内容是相互补充的,博焜组三个人说得都一样,一直在重复。”
旭:
“淑瑶组两个人汇报时很大方,声音也很洪亮,讲的内容我们也能听懂!”
伟乐:
“我觉得博焜组好!”
突然冒出一个和大家唱反调的,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好奇心,大家安静的等待伟乐说出好的理由。
“博焜组的睿也不容易,他把全班都逗乐了!”
教室里是孩子们善意的笑声。
关于汇报中出现如此尴尬的现象屡见不鲜,经常听课的时候老师们都会遇到一个孩子发言几个孩子陪站的现象。
小组合作学习的汇报不是机械呆板的模式,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除了设计出适合孩子们汇报的问题,还要教会孩子们如何汇报,教会组长们怎样灵活变通。
汇报的问题怎样因人而异的进行分工?哪里需要多人配合?是要全组同台还是一人代表?
这些问题都要慢慢渗透!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成为一种我们课堂改革的大趋势,打破我们几十年的教学方式重塑自己的教学风格是困难的。
但我们会在这条路上不停的摸索,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是因为我们不想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在学习上坐等现成的“懒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