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亮了】案例拆解集中营

#读书笔记#流量池 DAY2——张喆

2020-07-13  本文已影响0人  M兽兄

1、摘要

      微信日活跃用户超9亿,其中55%的用户每天要打开微信10次以上。这两年,微信的巨大流量让所有人都心动不已,大家都想从这空气级的巨型应用流量池中分一杯羹,企业纷纷自建微信账号,数千万的微信公众号因此诞生。

  微信去中心化的体系,让流量变得更直接,

同时依托于社交口碑属性,这些流量也更加真实、更有价值。

    时至今日,微信营销的基础教育已经完成,几乎每家企业都会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并且有频次地更新内容运营。但这并不代表每个微信营销企业都会合理、有效地利用微信,通过好的手段实现流量改造,使其发挥最大转化效率。

      官方微信的“自嗨”是当下微信营销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企业看似赶在潮流上,实则仍然在用传统广告理念运营微信。比如,注册一个微信公众号(相当于买断一个长久的低价广告位或新闻位),然后雇一位小编定期发图文贴维护(等于雇了一位企业专属的广告投放编辑)。简单两步就解决了常规的广告投放、企业内刊、品牌公关等多种市场传播形式。

    网感较强的企业,会紧跟事件热点,借助热点和受众完成一些简单的海报互动,虽然阅读量并不会增加太多;网感不强的企业,微信公众号就会完全沦落为自身的新闻中心,成为企业动态、领导人讲话、企业文化活动的宣传阵地,然后鼓动全员转发朋友圈,以为这样做就能达到传播刷屏的效果。但结果往往是阅读量过千都困难,“粉丝”量不增反降,用户活跃度也没有提升。

每个企业在做微信流量转化的过程中,有三

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创意、技术和福利。这

三点我在第五章也提到过。

    创意可以解决流量吸引的问题,好的创意就是引起流量爆发的直接导火索。而企业微信后台的技术性改造,解决的则是流量的承接问题。流量由有趣、新奇的内容吸引进来,通过微信技术改造实现承接和留存,再利用福利性促刺激,从而快速达成流量转换。

    以神州专车的微信公众号为例。截至目前,神州官方微信“粉丝”总量接近300万人,已经相当于一个大号。自“Beat U”之后,阅读量10万+的文章有150多篇。基本半个小时之内就能上到10万+,如果配合发券,最高峰可以带来5万~6万单专车订单。

在做公众号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两点经验:

    第一,创意驱动。让受众觉得有趣、好玩儿,就会形成自传播的力量,带来更多流量。

    第二,利益驱动。让用户觉得有实惠、有福利,就可借助利益刺激完成更多分享和转化。

      如何让你的创意能够驱动用户分享,从而带来更多流量呢?

      先说传统广告创意。这两年很多传统广告也在追求更好玩儿、更有话题性的传播,但其实现在难度要比在社交媒体上大很多。这是因为,传统广告的创新有个致命的问题:触达时间很有限(TVC广告[2]一般也就15~30秒),媒体价格又贵,所以传统广告必须在第一时间完成自己的品牌告知。

    因此,传统广告要实现类似社会化营销的改造(比如病毒视频、网感文案、热点事件梗

等),首先要判断这个广告投放成为网络话题的成功率,如果不能线下转线上,成为微信朋友圈里的讨论热点,那么风险就很大,还不如做简单直接的硬广告更安全。

      当然,也有很多传统广告做到了“小事件,大传播”,成功刷屏朋友圈。比如,网易云音乐的地铁广告和蚂蜂窝的广告就比较有新意,而且传播效果好。

      网易云音乐的地铁广告其实是用了线上

UGC(用户原创内容)生成,即以线下传统渠道传播、线上传播扩散的方式实现刷屏效果。

网易云音乐将用户不经意间留下的乐评,当

作品牌线下地铁投放传播文案,用高质量的UGC实现了一次广告传播。UGC和社区属性一直是网易云音乐区别于虾米音乐、QQ音乐的品牌标识。一直致力于培养用户边看评论边听歌曲习惯的网易云音乐,至今已经累计产生了两亿多条乐评。而当这些用户创造的海量、高质的内容出现在地铁车厢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时,强大的视觉冲击以及强烈的情感型精神暗示,使得每一个出现在情境中的个体都能产生巨大的共鸣,而这些共鸣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品牌自传播的利器。

同样是传统广告投放,蚂蜂窝“极简化未知

旅行”传播活动就比较有新意。

      年轻人普遍对脑洞大开的鬼马品牌抱有好感。对于蚂蜂窝而言,虽然品牌的知名度很高,但是很多人对它的认知仍停留在查攻略软件的阶段。蚂蜂窝在线下的投放,包括在北京和上海的地铁投放、写字楼电梯间的分众投放,都用简约双关的广告画面,形成巨大的视觉吸引,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

      这套广告让品牌具备了一定的可传播性和可分享性。用户在等地铁或者坐电梯时,随手就可以拍照上传分享,并且很多线下广告投放中的线路在线上的App产品中也能找到,形成了一个线上线下的内容闭环。

相比于传统硬广告,网上传播相对更容易一些。在创意基础上增加一些交互技术,会让创意互动趣味提高,分享力度更大。比如,近几年朋友圈流行的各类H5创意。H5是一种比平面设计重、比视频轻,具有互动性、可实现底层代码监测、强兼容性的技术手段,它的强交互性能给受众带来完全不同的使用体验。

    比如,大众点评的H5“我们之间就一个字”,具有开中国H5创意先河的价值,它让更多的创意人看到,原来H5的可开发性、互动性、创意实现的效果性比一般的平面海报强太多。

    对于H5的制作和使用,我们推崇的是简单、轻量、有巧思。用户不用参与太多操作,获取品牌信息之后分享出去就好,然后进入福利端,就能实现快速获客。

    虽然现在创意精良、技术花哨的H5越来越多,但是有很多刷屏的H5未必能给企业带来快速的获客,并不值得推崇。很多广告人和企业非常讲求创意,天马行空,脑洞大,但长久保持高质量创意也是十分困难的。当受众对创意的要求越来越高时,普通的创意形式只会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或者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从而降低品牌的传播性。

    所以,如果追求不到100分的好创意,那些在日常创意的基础上加上一些福利,就能让普通内容也具有更强的分享性;在创意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裂变技术,就能让品牌或产品增加更多的曝光。这也是更具性价比的营销手段。

    创意+福利,营销有保障。福利是一种驱动剂。在每个创意之后,给受众一些福利、奖品,做一些好玩儿的东西刺激大家去分享,就会让传播扩散得更广,得到更多的流量。

  如前文所说,借助“创意+技术+福利”的技巧,神州专车公众号现在阅读量达到10万+的文章很多。

  除了一些精品H5,神州专车也设计了很多日常花式发券的方法。神州每次发券都有名头、有理由,很多热点都会迅速跟进一下,比如中国女排夺冠、人类发现第二地球(开普勒星球)、“十一”长假结束开工,还有很多热播影视剧,神州会抓住用户关注点迅速发券,这对用户的使用频次、分享频次都有正面提升。

    除了常规“创意+福利”外,利用微信平台做大促销活动,效果甚至好于企业硬广告投放,因为微信“粉丝”对企业产品更加信任,对活动也更有兴趣参与。

  神州专车做过一次震惊行业的饥饿营销,主题叫“这一次,收官”。内容是在指定时间内神州专车用户可以充100送100,限时限上限(只有7天,每人最多可充1万元)。这个活动在提前预热到活动告知的全过程中不断倒计时提醒,基本都是围绕微信平台来进行,最终效果远超预期。

    当天凌晨发布,三个小时充值过亿元,最终7天时间共吸引用户充值20亿元,创造了行业之最。

      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一次,收官”活动中,微信分享量峰值时有11万人次主动分享。就算这11万分享用户每个人只影响100人,获得用户展示数也达到了1100万。

2、思考:

    在微信这个大流量池中很多企业建立了公众号想从中获取流量。

    然而有的企业盲目的运作让用户觉得无聊、无效、无趣,从而成为一个三无公众号,没有带来新的用户反而还损失了老用户。

    然而创新、技术和福利这三点是企业们流量转化的重要因素,只要用好了这三点企业才能达到自己预期想要达到的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