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的三大误区,你该如何避免?
1、初创公司如何搭建运营体系?
2、运营的几大误区是什么?
如果我们关注现在市场上在招聘的一些岗位,你会发现,营销的岗位好像越来越少,但是运营的岗位越来越多。
比如说,传统营销里要做的事,好像变成了现在的市场运营、品牌运营岗位要做的事,市场和营销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就像销售的4R模型和运营圈子里流行的增长黑客模型,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4R模型是讲,我们要用数据驱动的方式更精准地获取用户。
在获取用户以后,想办法对这个用户展开一系列的活跃留存的动作,让他继续在平台留存,最好是能自行传播。
我需要用户和我建立更长期的关系,从他身上获取收入。
在我看来,就像营销模型和运营模型本质上是一回事一样,BAT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也是很相似的。
即便是初创公司,我们在获取用户,希望用户贡献收入时,我们都是这样的思维方式。
要用更精准的方式获取用户,要想办法维护住他,让他跟我们建立更长期的关系。
当大家看到大公司的打法的时候,我建议大家思考这件事情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而不是单纯看表面的几个点。
一、三大运营误区
第一个误区,AARRR模型已经落后了。
备注:第一个A是获取客户的意思;第二个A是激活客户;第一个R是提高客户留存;第二个R是增加客户销售转化;第三个R是客户口碑传播
我之前接触过的一家创业公司,发现他竟然没有任何收入。同时,每个月支出10万块钱的费用。
我说,为什么这样呢?
他说,现在不是做收入的时候,我要先获取用户,之后再想办法转化他,然后就有收入了。
大家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到我们门店的第一瞬间你不能留住用户的话,以后你也别想留住他了。
对于线上而言同样如此,所以AARRR模型对我来说已经有点落后了。
现在是3R模型,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留存,你的产品价值到底能不能被这个用户认可。
我们脑海中第一瞬间想的是,我们用什么留存用户,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用户完成第一次接触。
让他活跃,帮我们传播,帮我们获取收入,因为用户帮我们传播,我们获取了更多的用户。
运营的三大误区,你该如何避免?第二个误区,数据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只通过数据得到我们对产品反馈的结论。
之前我在服务于一家创业公司蜂蜜品牌——“她是蜜”的时候,有类似的经历。她是蜜的蜂蜜非常优质,来自于无污染的平武生态保护区,因此价格是常规食品的三倍。
当时我找了一个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希望能够替我们带带货,这个KOL是一个美食圈的KOL。豆腐干都能够卖50块钱一袋。
我想,卖一个200多块钱的蜂蜜,应该不是什么难的事情吧。
但是,KOL在和我沟通第一次,就拒绝了,因为,调性不符。
调性不符,怎么用数据来区隔,来识别?
我表示我不服,你的用户明显很精准,对高单价的普通食品很热爱,有付费能力,也喜欢吃,而且吃的也不是什么特别稀奇古怪的东西。
KOL说,你实在想做,就做一下吧,于是,果然一件都没有卖出去。
是的,的确用户很精准,也许这些用户,就是最精准的“她是蜜”的用户。
但是,这些用户可能会在很多地方买“她是蜜”,会在精品超市买,会在京东买。
但是,不会在这位KOL那里买,因为调性不符,在你这里买这样的蜂蜜,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数据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不是的。我们做的增长黑客模型里,很多时候,我们公司会有一个一定拿到的指标,但这个业务指标做得好就代表你的业务一定做得好吗?
我们即便要充分使用到数据,但他也是数据,没有办法真正替代我们的业务。
运营的三大误区,你该如何避免?第三个误区,创业公司眼中的运营体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