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钟文》卷首语(骆玉明)

2019-06-05  本文已影响0人  我心飞扬3666

 

《钟文》卷首语(骆玉明)

    曾经很想写的一个文章题目,叫作《八方庄稼地》,但这要见识甚广,所以一直没有写成。

    自然也是见过一些的。

    年轻时在崇明岛上务农,年年种植水稻。那片由长江挟带泥沙淤积而成的土地无比平坦,水稻盛长的时节,生气勃勃的青苗摇曳着欢喜四处铺展,直到目光所不能及。到了成熟的日子,禾叶转为黛色,渐而憔悴,稻穂却在饱胀的同时转为明亮的金黄。日落时分遥望四野,天地间光华灿烂。

    后来在东北见到玉米地,是另一番景色。东北多是坡势平缓、连绵不绝的丘陵,其范围之广阔不能用南方所谓“山”的观感去描述。而少见河流的分割,村庄也稀少。夏日,天空明澈,道路宽广,驾车的年轻人不由自主地一再加速,平地与缓岗相连之处长满齐人高的玉米,一色的葱绿以宏大的幅度回旋起伏,永无尽头,像是演奏着一曲旋律单纯而气势磅礴的乐章。

    在甘南的藏区见过种植于山地的青稞,田块总是很小,却绿得浓郁而热烈。路上见藏人骑马的行列,见一小妇人外着色泽乌暗的半袒皮袍,内衬鲜丽红衣,一手托小儿吮乳,一手执鞭,其娇艳不可方物。

    在青岛附近的乡村见过刚刚成熟的苹果林,初日高照,林间有薄雾在晨光下,如缥缈的轻纱,丰硕的果实蒙着水汽,闪耀着如红宝石一般的光泽。此时抬头看太阳,明白天虽无言,却因万物生长而欣喜。

    艰辛的农作生活有一种寄托于土地的朴素与诚恳,令人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真实性,感受到肉躯与精神的一致。我曾经给1978级中文系学生办的一份刊物起名曰“力穑”,语出《尚书·盘庚》“若农人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系主任朱东润先生时年八十有余,为篆书刊名。这说不上激励他人,在我自己,是虽已远离乡村,却仍然希望保留那一份亲近土地的心情,保留朴素而诚恳的生活方式。

    (《钟文》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所办不公开发行的刊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