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字的机缘,谁没有一段故事呢?
最近在看村上先生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对村上先生又有了很不一样的了解,对写文写小说也有了另一层的角度。
1.
初识村上先生是那本火遍天的<挪威的森林>,很向往里面渡边这样的男孩,心里潜藏苦痛,却能冷静自主思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随波逐流。
之后我又看了村上先生的其他的小说,里面都潜藏有这样一位男士的身影,这应该就是村上先生本人的精神融入了。
很向往这样的文章,它没有众多的学术教条,却能抽丝剥茧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并且在文字形成之时又能给到笔者营养。
之前我在史铁生先生的<病隙碎笔>里看到过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再来就是这本<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了,莫不如说这也是一种才能了。
村上先生如是说自己成为小说家的机缘,啊,那是因缘巧合的奇迹。
他在广场上看两支棒球队比赛,突然兴起"或许我也能写一写小说”的想法,然后就开始动笔写了<且听风吟>,入了新人奖,自此敲开写作的大门。
2.
他的朋友看到他写的小说得了奖,说:"这样的文字也能得奖,那我随便写一篇也行。"
很多人确实有这样的才能,世界上从来不缺乏优秀的人,那么为什么世界上的优秀的人,有此意向写小说的人,能名垂千古的人是这样的少呢?
可能是他们觉得写小说太简单,未免太小用他们的才能所以放弃转战别的领域了吧!
3.
之前一直在思考,关于电脑写作和直接用笔写作之间的差异。这两者间的节奏是迥然不同的。我一直想在这两者之间分个高下,然后打算一旦分出个高下,就一定要弃绝其中输掉了的那种方式。
村上先生在找自己节奏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种方法,他用外文写作然后翻译成自己的母语,这样就开创了一种独属于村上的奇异的语言。
因为我不会日语,英文也很烂,看的是施小炜先生翻译版本,所以对于这种文体没有多么大的触动的感觉。
但就让我明白了一些事情。
节奏无所谓好坏,适合自己就行,但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也要不断地试验才行。
4.
现在的写手在各个平台连载小说,存稿完了之后,就是每天坚持日更,这样才算好的,在网络小说的文坛里留下了多少个大大小小的坑,也真是罄竹难书了。这是一种写作方式,而村上先生的写作方式是这样的。
在体内的素材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啊,可以写小说喽"然后就开始动笔,动笔期间只写小说,其他一律不写。
没有大纲没有计划,天马行空。
写完一遍,好,因为没有大纲什么的,前后相比会有很多矛盾毛病,这时候村上先生就做一次大修改,第二次进行细节修改,第三次进行局部修正,有些地方需要更紧凑些,有些地方需要松弛缓慢,然后放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养护文章",隔出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很对这篇小说有全新的另一种观点,再做第四次修改。之后就是拿给第三方过目,找出缺点,进行第五次修改,然后拿给编辑,进行无数次的修改。
这样一篇小说的行成时间是漫长的。缺乏这种耐心,并且付出了这样的耐心之后,并不意味着能有所回报,这样耗费体力与精力的劳作,的确会退缩很多人的心啊~
我平常写点自娱自乐的散文,主张的是一遍过,不做第二遍的修改,写诗也是一样,做了第二遍的修改,就丧失了第一次的心情,有了人工斧凿的痕迹。
或许有一些文章是自然天真些比较好,却也有很多的文章是千锤百炼出来的精品。这跟修禅念佛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开始要下一番苦功夫,然后达到一种境地,就可以自然天真了,这样的自然天真不再是小儿的嬉闹,有了一种岁月的质地,温润醇厚了。
书还没有看完,感触肯定还有更多,留着看完那天再慢慢来絮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