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5年的电影看哭无数家长:我再也不要一个成熟的乖小孩了……

2019-05-14  本文已影响0人  学而思网校1对1

图片来源 | 电影《狗十三》

作者 | 小海

原来,我们是这样“长大”的

今天,想给大家推荐一部即将上映的电影《狗13》,身为父母,我们每个人都该看看,因为它真实地刻画了一个13岁少女的成长历程,真实得让人窒息

电影围绕着少女李玩和两条名叫Einstein的狗展开。

13岁的李玩,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父母离异的她,被判给了父亲。但父亲建立了新家庭,又忙于事业,所以李玩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父亲向来只关心她的成绩,其他的一概不上心,出了任何问题,也只会拿钱来安慰孩子,李玩对他,更多的是怨恨。

直到有一天,放学回家后的李玩发现家里突然多了一只小金毛,和任何孤独的小孩一样,看到小狗之后的她,惊喜溢于言表。可知道小狗是爸爸送来的之后,她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我不喜欢狗,让我爸拿走吧。”

出于对小狗的同情,李玩还是接受了它,并给她起名Einstein爱因斯坦),李玩会在早上把自己的牛奶全给爱因斯坦,晚上陪着它在床前听鹰叫,甚至睡在一个床上。而爱因斯坦每天都会在门口等待李玩回家,每天早上也都会送她出门。

爷爷在牵着爱因斯坦出去买菜的时候,不小心把狗狗弄丢了。全家人并没有想办法找走丢的狗狗, 而是给李玩买了一双喜欢的旱冰鞋。但纸里终究包不住火,少了一条狗无论如何也是瞒不住的。

李玩知道真相之后,哭闹、折腾,不顾家人阻拦,夜里几近癫狂的去寻找爱因斯坦。 甚至在第二天还贴出了寻狗启示。

后妈出了个主意:买一条新的狗,咬定就是爱因斯坦。

明知不对的李玩,在家人的压迫下,只能默认,她委屈、她无奈、她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大人总喜欢用谎言去弥补错误。

李玩为了排解郁闷,喝了啤酒,被爸爸发现后,遭到了一顿毒打,爸爸细数了李玩的罪状,因为一条狗推伤爷爷,气坏奶奶,让全家人跟着操心着急。

打了李玩的爸爸,事后第一次和李玩谈了心,爸爸向她表达了深沉的爱,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她好,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 李玩突然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确实太过任性。

她默认了"爱因斯坦",并且把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尤其是英语中。

黄天不负有心人,李玩通过努力战胜了自己的瘸腿科目,英语考到了年级第一,打电话通知爸爸的时候,她的脸上充满着喜悦。

爸爸答应带她去看科普电影,但最终却带她去了同父异母的弟弟的生日会,每个人都对弟弟和后妈嘘寒问暖,而考了年级第一的李玩却成为了一个配角。已经“成长”了的她,只是在心里冷冷一笑。

“爱因斯坦”把弟弟咬了,后妈不分青红皂白,逼着爸爸把狗送到了狗肉火锅店。李玩不断地哀求父亲,送哪儿都可以,求求你不要送它去狗肉馆。

全国物理比赛中,李玩拿了全省第一名,从未出现的妈妈终于打来了电话,恭喜女儿,一旁地爸爸哭了起来,这时,李玩懂了。

爸爸给她办了庆功宴,酒桌上,一位叔叔给她夹了这里的招牌菜——红烧狗肉,这曾经是李玩最不能接受的,这次她沉吟稍许,“开心”地回答:“谢谢叔叔。”

李玩终于长成了父亲、长辈眼中的大人。

后来,李玩在路上遇到了真正的爱因斯坦,它正在被其他主人牵着,爱因斯坦没有认出她。换做是以前的李玩,会跑过去和它现在的主人大闹一场,而现在的李玩很庆幸,幸亏它没有认出自己而向自己扑来。

李玩身上的孩子气终于消失了,但她丧失的,还有追求自己所爱的勇气。

文字的力量是有限的,但这真的是一部让人在钝痛中撕心裂肺的影片——导演曹保平5年前就完成了影片的拍摄,但因为内容过于现实,今天观众才有机会在影院看到少女李玩的成长。

点映结束后,很多观众说,在这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太多中国孩子,都是在这样的成长历程中长大的,从小便被教育,要做一个满足父母的期待、进退有节、不能犯一点成年人规则中的“错误”的乖小孩。

生活从不会因为你“乖”而对你有所优待

李玩的经历,我身边的朋友也有。

小时候一起长大的发小,养过小猫、小狗、小兔子、小鸡、小鸭子,但最长的都不超过半年。因为爸爸不喜欢,所以它们都被以“走丢”的理由送到了别人家。

每每哭闹,父母就说她不懂事。而她,似乎也慢慢觉得自己真的不懂事,成为了我们之中最乖巧的孩子。

作为从小的乖孩子,她不敢越雷池半步:

朋友们一起吃饭,爸爸喊她回去学习,尽管不舍,还是垂头丧气地走回去,因为从小被教育“让你学习都是为你好,努力学习才能出人头地。”

长辈有礼物赠送,其他朋友都开心地接过,只有她的反应是回头看爸爸,而她的爸爸一边说着这孩子真不懂事,一边把礼物递了回去,朋友眼中满是失望;

一起去上课外班,大家考得都很一般,而她的爸爸则会当着我们的面训斥她一路,朋友眼中满是泪水;

这样长大的朋友,做什么事情想到的都是爸爸不让、妈妈不许、奶奶不高兴,在我们当中显得畏手畏脚,总是愁眉苦脸,我们似乎没有看过她真正笑过。

大三时,朋友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是出国,还是留在父母身边?朋友的父亲一直觉得孩子还是要养在身边,一直不希望她出去。

另外一个有过相似纠结的朋友,则是我的大学同学。同学大三、大四总是长吁短叹,因为她的梦想是毕业后去韩国做文化产业方面的工作,而她的爸爸一直在催她回去考公务员她同样成长在一个相对传统的家庭中,父母思想相对保守,不同是的,他们没有给她过多地限制。

同样的纠结,但结果不同。

一起长大朋友最后选择了顺从父母的意见,留在国内,找了一份十分稳定的工作,她说,自己的父亲给自己下了死命令,自己不敢违抗。但这样的生活,她并不开心,我们交流主题往往是倾听她最近的抱怨和不满,工作太无聊、生活太乏味。我们知道,她的内心是向往外面的世界的,她的才华,绝不仅限于每日做着重复性工作。

而我的大学同学,选择了违抗父亲的命令,虽然因为犹豫,错失了去韩国的机会,但她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刷了雅思,去香港读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留在厦门做了艺术方面的工作。大学时期的惆怅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掌控生活的喜悦。

她的工作很忙碌,但能够和各色艺术家接触让她的视野越来越广,一会厦门、一会北京、一会法国的生活也是她喜欢的,前两天,她给我发来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她正在自信地给韩国的几位艺术家做翻译,这才惊叹,她的韩语竟然已经这样好了。

生活中的问题依旧很多,有工作、有恋爱、有琐事,但两个朋友对待生活的态度完全不同:发小依旧畏畏缩缩,而大学同学则显得自信淡然很多,她说相信自己的掌控力。

不知道发小的父母是否会有悔意,面前这个不快乐的女儿真的是自己期望的吗?

两个朋友的经历,让我很是感慨:小时候被要求做一个乖孩子,长大后才发现,生活不会因为你乖,就会给你任何奖赏。

省心教育下的乖孩子为什么不快乐?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主讲人是企业家杜子建

他在视频中讲的话题是:孩子省心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

很多中国家长,都希望自己有一个能够让自己万分省心的孩子,听妈妈们聊天,每次提到谁谁家孩子特别乖、特别懂事、特别省事,几个妈妈声音提高几分贝地表示艳羡。

杜子建看来,这却不是一件好事。他说,孩子小时候就给你太多省心了,长大了不见得会给你省心。

01 省心的孩子正在带着镣铐跳舞

一个孩子,特别乖,如你所愿,你希望他优秀他优秀了,你希望他听话他听话了,你希望他到处都有礼有节,什么事都有分寸,长幼尊卑各方面都分得清,是不是优秀?非常优秀。

永远不犯规,永远不犯错,永远不冒险,意味着勇气的丧失,是好事是坏事呢?

小时候的确给你省心了,但孩子长大了以后呢?

一样地缩手缩脚,小时候给你省心的孩子长大了会给自己做个镣铐,困住自己展不开手脚。

02 省心的孩子没个性,长大后缺失的独立感就会成为性格中的缺陷

如果你的孩子太省心了,就意味着什么?没个性了。

一个孩子从小就没个性了,你还指望他长大了能够个性、个性化生存,能独立相亲、独立寻找工作?

他缺少了独立感以后,你要操的心就太多了,帮他相亲、帮他找工作,帮他找这个、帮他找那个,你省心吗?

那些一味地要求孩子“省心”、“懂事”、“乖巧”的父母,其实在做着一件对孩子万分残酷的事情:泯灭个性,迎合他人。这样对孩子真的好吗?

好父母,要学会给孩子“竞争力”

让孩子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比起让孩子成为一个规规矩矩的无趣的人,其实,更多家长内心真正希望的是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人。能够独立处理好未来的工作、家庭、生活。

怎样长大的孩子才更具备这样的能力?必然是那些能够完成自己想法而又不逾矩的人。这样的人,既能处理好任何事情,也能活得舒畅顺心,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能在规则内进行。

所以,给孩子多一些信任和理解,让他们在规则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比起一个成熟的乖小孩,我宁愿我的孩子不用这么乖,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想法就够了!

--END--

关于大海1对1

大海1对1通过在线陪伴式的教学方式,专注为初高中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从学生出发,拥有业内独特的知识体系诊断、学习行为诊断和专家诊断3种诊断方法,将AI智能识别引入课堂,真实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历史数据科学规划学习路径,为每一个孩子定制个性化服务与课程,更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能被看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