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40位历史人物

对话张良,重读40位历史人物(6张衡)

2022-05-14  本文已影响0人  宛宛花开

小时候写春联,写的最多的横批就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春联是老百姓的愿景窗口。民安的核心是国泰,就是国家太平,没有内忧外患,不需要打仗,这对老百姓而言,就是最大的恩赐。

我说,按照这几个标准,东汉也算不错的时代。

他说,是的!至少没有大的战乱。至于说皇帝换的勤,宦官与外戚争权,今天你砍我的头,明天我砍你的头,那都是神仙打架,离老百姓很遥远。东汉享国一百九十五年,至少有几代人是安居乐业的。这也是命,就如同你爷爷可能打过鬼子,你父亲可能挨过饿,但是你呢?不仅仅是岁月静好了,甚至有些花天酒地。

我说,那当皇帝是不是主要把握两点核心:第一、避免战争,既包括预防外敌来犯,又包括预防内战;第二、苛捐杂税不要太重。

他说,若是真的别乱动,只是把握好大方向,做一些微调,当个存在感很低的皇帝,老百姓日子过的未必差。但是,你不甘心,开始蠢蠢欲动,想干大事,要么戳戳邻居,要么就想对内大刀阔斧。往往就是黎民百姓的灾难,历史上的很多灾难都是类似的人祸。

我说,一提到东汉,蹦出来的就是汉献帝刘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角,身为皇帝却是曹操的小木偶。我总觉得东汉给人的感觉很菜,踉踉跄跄。

他说,这是假象。东汉可以理解为西汉的再建王朝,而且是大统一王朝,历经十四任皇帝,寿命跟西汉相当。为什么东汉的历史存在感这么低呢?因为除了刘秀外,没有太耀眼的皇帝。西汉有刘邦、刘恒、刘启、刘彻四大天王。东汉之后又进入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时期,前后都是历史高光时刻,就显得东汉黯然失色。

我问,你觉得当皇帝的核心技能是什么?

他说,敬天爱人、高度集权。

我问,高度集权不是贬义词吗?

他说,在封建社会时代就是褒义词,说明你具备控制全局的能力。研究中国历史久了就会发现,历史上的经典战役多是内战,内战的根源就是皇帝不够集权。封地太大、外戚作祟和门阀割据是主因,说白了,皇帝给信任之人的权力过大,给了他们野蛮生长的机会。最典型的就是安禄山,一次安史之乱使唐朝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我问,皇帝最怕的是什么?

他说,最怕的是大面积农民起义,会动摇基本盘。安史之乱那么大规模的绞肉战都没有撼动唐朝的稳定,因为那只是内部夺权。前面谈王莽时,我们谈到了王莽运气不佳,正好赶上黄河泛滥,粮食绝产,房屋淹没,不起义就没活路了。现在还有个说法很流行,就是中国朝代更迭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例如东汉末年正好进入了小冰期时代,中原关中大旱,半荒漠化,民不聊生,可是苛捐杂税少不了,农民死路一条,不如造反,于是就有了黄巾军起义。

我问,有科学依据吗?

他说,竺可桢发表过一篇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他认为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而不仅仅是吏治失败引起的。

我问,东汉为什么宦官能与外戚夺权?

他说,因为皇帝不够集权。刘秀一个人好像用光了所有的运气,子孙们过得都不咋地。他儿子汉明帝,过得还算不错,夫妻恩爱,个人能力也不弱,政绩还算斐然。刚才你说的木偶皇帝汉献帝,最后也得了善终,也算是好福气了。但中间的小皇帝们,真的都太惨了,有的甚至还在襁褓里就当了皇帝。皇帝不行,身边那么多虎视眈眈的肯定都要夺取话语权。

我说,看来什么时候登台也非常重要。

他说,是的。即便是个天才,你让他六岁掌权,你觉得他能懂个啥?一个变形金刚就骗走了他的玉玺。也不能让他七八十岁才掌权,已经老眼昏花了,思维也跟不上了。总结就是接班不仅仅需要强势基因,还需要接在合适的年龄段!

我问,东汉的张衡与西汉的刘歆都算文理全才,他们谁的科学认知更高呢?

他说,肯定是张衡。

我问,为什么呢?

他说,因为,科技并不是某个人推进的,而是整个时代在推进。张衡比刘歆小了接近一百三十岁,这一百三十年间,科技一直是在进步的,作为晚辈的张衡,学习的起点就远高于刘歆的终点,就如同你的科学素养,对天文地理的认知,也是吊打张衡的。

我问,不会吧?

他说,朝代在更迭的过程中,有前进,有后退,但是科技不同,是一直在不断的创新、汇总、升级的,所以历朝历代的科学家,谁更厉害?越近代的越厉害,杨振宁吊打他们所有。是杨振宁的智商吊打他们吗?未必!是时代的科技结晶吊打了他们,换句话说就是站在了巨人们的肩膀上。张衡虽然是天文学家,但是他对地球的认识还处于天圆地方阶段,而你呢?知道太阳系、银河系,还知道地球自转与公转,还知道行星与恒星,你真的比张衡知道的多得多。

我问,东汉有哪些知名的医学家?

他说,张仲景与他的《伤寒杂病论》。

我问,华佗不算吗?

他说,华佗是不是真实存在,是未知数。

我问,您如何看待这些医学理论?

他说,这些古医学著作,包括《本草纲目》在内,可以当医学历史来研究,但是不能当药方来研究。在纯中医时代,人类寿命基本等同于自生自灭。人类寿命真正有大幅度提升,是源于两件事,一是疫苗、抗生素的产生;二是足够干净的饮用水。

我问,整个汉朝,平均寿命有多少呢?

他说,二十岁左右。你不要看到二十岁就理解为人只能活二十岁,这个平均寿命是与出生夭折率高以及战乱、灾荒有直接的关系,一个人没病没灾,活个五六十岁还是比较正常的,若是能当个官,家里不缺肉吃,蛋白质充分,七八十岁也是不稀缺。

我说,你这么一说,我突然觉得今天是最好的时代。

他说,与过去比,今天是最好的时代;与未来比,未来是更好的时代。人类平均寿命过百只是时间问题,甚至可能会出现云储存大脑记忆,人可以彻底脱离肉体束缚了,我思故我在,若是可以脱离肉体思考,相当于人类实现永生了。

我问,刘歆、张衡这样的科学家,是不是几百年才出一个?

他说,古代的科学研究是非常基础和朴素的,民间一直在有人在搞研发,只是,很少有这样的全才,懂基础科学又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既能做基础理论研究又能用文字给记录下来。准确地讲,刘歆和张衡都是对一个阶段科学领域基础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延伸。浑天仪最早的发明者叫落下闳,是西汉时期的,张衡只是在其基础之上做了改进。

我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那个八条龙配八只蛤蟆的铜罐子吧?

他说,那是新中国以后临时创造的,并非文物,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现在已经从课本里删除了。这个地动仪是谁造的呢?是当时的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馆长王振铎。他根据《后汉书·张衡传》里的简单描述自行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做科普宣传,他自己也很明白,这个东西没有实战意义。历史上类似的还有诸葛亮的木牛流马、鲁班的飞鸟,都属于空想系列。

我说,东汉属于盛世,经济也繁荣,按理说,这种科学素养会不断的积累,我们应该先发明蒸汽机、汽车才对,为什么工业发展比欧洲大陆晚这么多年呢?

他说,东汉时期,特别是张衡所在的年代,的确算的上一个盛世小高潮,罗马、日本都在这个时间段与我们互加好友。之所以我们的科技和工业生产后来没有领先于世界,是因为我们的朝代更迭是复盘式的,是农耕式的,民以食为天,一个朝代推翻了另外一个朝代,依然是在耕地上做文章,不考虑工业,不考虑商业。所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大部分老百姓依然是靠在地里刨食吃。所以中国历朝历代的发明,基本都是围绕着农业来的。

我问,刘歆为什么不如张衡出名?

他说,因为张衡入选了历代教科书,而且给他冠了一项特殊的技能,预测地震。实际上,张衡懂发明懂创造懂文学懂绘画,在各个领域都有不错的建树。刘歆在各个领域都不比张衡差,但因为他更多的是跟王莽捆绑在一起了,而王莽的形象不是正面的。

我说,预测地震这个感觉很不靠谱啊。

他说,预测地震这个事,安在张衡身上确实夸张了。其实他在文学领域造诣更深,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也有很多不错的诗,如果教科书不选地动仪而选张衡的文学作品,没准他就是东汉版的白居易。

我问,张衡的科学理论,哪一点你认为在当时是很超前的?

他说,他在《灵宪》里写有“月光生于日之所照”,即月亮不发光,它的光来自太阳。

我说,怪不得月亮后面的山命名成了张衡山。

他说,有行星也是以张衡命名的。这些能研究科学的人,真正厉害的不是发明了什么工具、什么仪器,而是他们有非常深厚的数学基础,所以国家提倡加强基础学科研究是有依据的。汉代的张衡和刘歆的数学成就都很惊人,刘歆差点算出了圆周率,张衡把圆周率精确到了3.14到3.16之间。

我问,张衡有这么多身份,那到底该怎么定位?

他说,那需要先回到他所在的时代。他首先是一位官员,其次是一位文学家,再其次是一位科学工作者,平时也爱好绘画。他也留下了很多励志的名言,比如“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还被很多学校高悬以激励学生。这两年国家在推行官德语录,就有张衡那句: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