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别墅的小老鼠》告诉我们:智慧父母与孩子相处的三个技巧
这本书是10年前我和上幼儿园大班的女儿一起逛书店时买的。
女儿看完后哭了。一本绘本能让一个5岁多的小孩子看哭?我怀着好奇心拿过来。
书里面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没有生离死别的场景,整本书在平淡的叙说蔷薇小姐的故事。我在读的过程中感觉就像一条小溪轻柔地流淌在心里,让心灵变得像细沙一样柔软,却在读到最后一页的那一刻,猝不及防地被什么东西击中心底,眼泪就那么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
后来,这本书成了女儿的珍藏。
前几天,女儿收拾书架翻出这本书,说送给弟弟看吧。我拿过这本书又看了一遍,依旧潸然泪下。不同的是:以前看这本书,看到的是一个温情的感恩故事,现在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却从中发现了蔷薇小姐颇具智慧的爱的技巧,完全可以让为人父母的我们借鉴。
1、爱的基础是包容和尊重。
班米居无定所,穿得破破烂烂,他还有一个特别令人讨厌的缺点:搬运别人家的米。在别人眼里非常讨厌的老鼠班米,蔷薇小姐却大度地收留了他。还给他准备了过冬的食物,允许他跟自己一起吃饭。
蔷薇小姐对班米这么好,却没有改变他的劣根性。他用偷来的米酿酒,整日喝得酩酊大醉,躺在地上人事不知,以至于蔷薇小姐以为他死了,流着眼泪去埋葬他。
人人喊打的老鼠,蔷薇小姐完全可以将他拒之门外,善良的蔷薇小姐收留了他;面对一只好吃懒做的老鼠因为酗酒而死去,蔷薇小姐完全可以嫌弃地将他丢弃在垃圾桶,但蔷薇小姐却费力去埋葬他;蔷薇小姐曾经收养过蜗牛、狗和一个年轻的男人,但是他们只是在别墅里养好他们的伤,然后就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过,她曾经伤心过很多次,应该变得冷酷无情,但她却为他流下了眼泪。
蔷薇小姐无私的爱终于感动了班米,醒来的班米看到为他流泪的蔷薇小姐,那一刻,他幡然醒悟,决定以后改掉坏毛病,好好陪伴蔷薇小姐。
蔷薇小姐与班米之间的关系像极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每个孩子都会有缺点,起初,我们爱他,包容他,照顾他饮食起居,陪伴他学习,接送他上学放学。我们全心全意为他付出了,他理应感恩我们不是吗?可是他不爱学习、懒惰、邋遢、毫无节制地玩游戏、甚至叛逆.....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失去了耐心,我们吼他、骂他、贬低他,直到他渐渐地在大人失望的眼神中褪去光芒,真的变成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孩子。
这些全都是孩子的错吗?
《银河补习班》里的马飞,是一个“学习落后”份子,在教导主任眼里等同渣滓,在妈妈和继父眼里天生就是个坏孩子。但爸爸对儿子坚定的信任和尊重,激发了马飞的上进心,在爸爸的鼓励和陪伴下,马飞努力拼搏,最后竟然考出了年级第十名的好成绩,啪啪打脸了那些不信任他的人。
人的内心都是渴望被接纳和肯定的,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赏识的眼神,都是对孩子无声的鼓励。在失败的时刻,在被人讨厌的时刻,孩子渴望的就是最亲密的父母的支持和肯定。父母对孩子缺点的包容,对孩子坚定的信任和尊重,可以让孩子焕发出脱胎换骨的光彩!
正是因为有过蔷薇小姐大度的包容,正是因为体验过真爱的模样,曾经受人讨厌的班米,曾经整日酗酒的班米,即便他离开了蔷薇小姐很多年,即便他酿造了很多米酒,但他再也没喝醉过。
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过:孩子一旦得到了更多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2、有边界有分寸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爱。
蔷薇小姐虽然大度包容班米,但也明确给他设置了底线:要求他不咬坏木栅栏和窗帘。只有班米做到这两点,她才允许他住进来。
包容孩子的缺点,绝不是无原则地纵容。
有了第一个孩子后,我看了一些育儿书。那个时期,好像很多观点都在倡导“快乐教育”,只要给孩子“爱和自由”,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发展得很好。我相信这样的观点,加上本身我就不是一个严厉的人,我对老大的养育基本就是纵容:电视尽管看;想玩尽情玩;懒觉尽管睡。
等孩子慢慢长大,我慢慢发现我的教育方式哪里出了问题:我从来捞不着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只要我一调台,孩子就大哭大闹;每次带孩子出去玩都很高兴,但是归来的路上肯定会有件事让她生气;孩子上幼儿园的早晨几乎每天我都因为她晚起而迟到。
我意识到自己的养育方式哪里出了问题。
给孩子爱和自由没有错,但同时要给孩子设定一定的规矩或框框。对于没有能力判断是非的孩来说,没有边界的自由其实是将孩子置于一个太空旷的田野,是危险的行为。给尚无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设定一定的边界,其实是保护他的措施,就象孙悟空用金箍棒划的那个圆圈,只有在里面才有安全感。
当孩子看不到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哭闹时,当孩子认为大人应该无限度地满足他的要求时,当孩子朝大人出言不逊时,孩子需要的是大人来告诉他:“你这样做是错的。”然后教导他正确的方式。
卢梭曾经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让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有底线、有边界的教育可以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有成就感,也同时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律能力。
3、面对孩子的“坏”行为,父母要忽视外在的行为表现,寻找到孩子的内在动机,并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从来没有捉住过老鼠的老猫皮拉也要求住进蔷薇小姐的别墅,但是蔷薇小姐说:“我理解你,但是我这里已经住了一只老鼠,我不希望我的别墅里天天发生战争。”
皮拉生气了!他用各种方式恐吓蔷薇小姐:半夜里,他大声地在别墅的屋顶上走路,让他高大的身影顺着月光投射在别墅的地板上。独居多年的蔷薇小姐根本就不在意,比起孤独,这些举动太小儿科了。皮拉在别墅蹿来蹿去,把蔷薇花瓣打得满天飞,在拍打蔷薇花的时候,皮拉把自己的爪子弄伤了。蔷薇小姐把皮拉抱进别墅为他疗伤。
这让我想到孩子的某些“坏”行为,那些虚张声势的挑衅只不过是在寻求关注而已。
刚刚生了二胎的同事向我抱怨:“五岁的儿子一直挺懂事的,吃饭不用说都是自己吃;晚上洗脸、刷牙也早就能自己完成;带他出去办事很少捣乱。但是这段时间不知道怎么了,吃饭要求我喂他,奶奶喂都不行;晚上磨磨蹭蹭不刷牙;偶尔带他出去一趟还让我抱着。昨天又在家里捣乱,让我一顿揍才老实点了。”
妈妈只看到了孩子的外在行为,而没有注意到孩子其实是想得到妈妈关注和爱才这样做。有了妹妹,老大从之前全家的中心变成了被忽视的那一个,心理肯定会不平衡。他期望得到妈妈的关注和爱,又不会表达,只能用捣乱的方式来获取。这个时候,妈妈不要被孩子的表面行为而迷惑,而要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妈妈的爱!
接下来妈妈应该让孩子知道:“妈妈很爱你!但是现在妹妹太幼小,需要妈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你大一点了,有了一定自理的能力,所以妈妈会放手让你做你自己能做的事情。等妹妹长大了,也是跟你这样。”
然后,妈妈需要尽量抽出时间每天与儿子单独相处一段,让孩子充分享受到妈妈的爱。
我家老大跟老二相差10多岁,我以为他们之间不会有冲突。但有了老二之后老大的叛逆行为明显严重了,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不体谅我带孩子这么累,还老是找荏,我就嫌她不懂事,跟她吵。后来我与老大的关系越来越僵,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下降了。
有一天我终于搞明白,有些冲突不一定是孩子之间的冲突,也不一定是摆在台面上的冲突,它有太多的表现形式。
当我明白了这一点,我突然发现老大那些叛逆的行为是多么的可怜,那只不过是她在向我强烈暗示:她不喜欢我老照顾弟弟!她心里不平衡!她也需要关爱!她也还是个孩子啊!就是因为弟弟的到来夺走了本来属于她的妈妈。
我试着忽视她那些叛逆的行为,试着去体会她的内心,尽量抽时间多与她聊天,孩子自然而然地减少了叛逆的行为。
刚刚拥有孩子的时候,我们曾经想给他世界上最幸福的家,做最好的父母,可是,在育儿的路上,我们却常常不知不觉丢掉了初心。蔷薇小姐让我们看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技巧,找回我们生儿育女的初心:做有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