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俱乐部跨越三年的收获
最近参加了一次演讲俱乐部的活动,倏忽间一算,这是第三个年头了。
时间跨度长一点,再去回味,有了新的总结与提升。
几位老朋友都有进步了:
有结婚了要升级当爸爸的宁静和底气 ,也可以坦然地说结婚前为了办婚礼差点闹翻了,感慨一下生活的不易和难事总会过去;
有人两次的演讲进步很大,人少了很多油腻感,在注意健康和身材管理,对于概念的准确认知有自己的理解 (这是我容易犯的错误,我喜欢自己造词,而不是去查已有的准确的资料)坚守自己的主见,并且做到很多实事;
有人成为了律师在主动认真地做事情;有人换了工作,有了新的空间重开事业。
想想三年间的变化挺大的,最初是在很偏远的地段创始人租的房子客厅里办活动,到现在能用二环边上公司里的会议室。环境和人的认知与行动的改变相得益彰。成为了很好的维护老朋友、结识新朋友的很好的方式。
这次活动关于表达上的思考,我总结了几个点:
1 思维跟不上,感受到自己的不足
有一个演讲是国学主题。因为我本身对国学的偏见,只有一部分话我能听进去。而且对于对表达整体的把握不够,与我的思路差很多就有点不虚心接受。 而且据观察 ,和主流反馈抓的重点是有不同的,我忽略了很多东西。
从听者的角度,我确实能注意某些细节和逻辑,但打开触角了解别人做的还是不够的。
2 看看别人做到了什么
演讲最重要的是内容,这是以前看李笑来说的,组织者一说我更加理解了,他说:演讲最重要的是做到了什么 。
演讲是一种有技巧的宣告,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行动,自己已经达成的效果,这个是最有力的。
所以逐步的,我对演讲是越来越有信心,我知道怎么扬我的长避我的短,怎样用事实说话,用语言技巧包装。另外, 我自己对会议室的恐惧没那么强了,十几个人的交谈挺温馨的。
3 表达的包装
创始人每周都上台演讲,确实功夫比我们这些学员好很多。
他的演讲特点并不会大开大合,不会刻意拗“精英”范儿,就是娓娓道来。恍惚间,他虽然对着一屋子人说,但就好像只教我一样。
关键也是内容。他讲的主题是演讲技巧,但非常实用接地气:
比如讲话的技巧一个是对话筒的自信试麦——用手轻点两下麦即可,不用说“喂喂”;
讲话时的姿态养成自己的风格,话筒注意放离下巴往下一拳的位置,身姿怎么样都可以,就注意一点—— 别晃;
声音的技巧就是注意有重点,最直接的一个方式是虚实相间,善于用虚声表示情绪。他举了个例子,对另一个男生以虚实两种声音说“你眼睛长得好看”,实声就很自然,虚声就很“基情”,大家都笑了,领悟得很到位。
所以依然强推演讲俱乐部的活动,在北京的小伙伴想参加的欢迎与我留言,让我们进行思想的碰撞,成为良师益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