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必要难度
据说现在每个人都很熟悉的元素周期表是门捷列夫在做梦的时候发现的,故事是这样的:
门捷列夫喜欢玩扑克牌,他就琢磨能不能把已经发现的元素找出它们的规律按照表的形式记忆呢?于是他把自己单独关在屋子里,捏着一副扑克牌,排来排去,排好了再打乱,乱了再重新排列,不断调换着纸牌摆弄种元素的位置,就这样几天几夜得连续工作。有天晚上,他终于支持不住迷糊糊地进入梦乡了。在梦里他还在玩扑克牌找化学元素的规律,突然,他好像看到一个更完整圆满的周期表。他兴奋地顾不得睡觉了,赶紧睁开眼,根据记忆把梦里的元素周期表在扑克牌画了出来,并重新摆好了。这就是著名的元素周期表
你可能还听过苯环的发现也是源于凯库勒的一个梦境,这是不是是太神奇了,难道科学家都是一群被上苍眷顾的人吗?
当然不是,如果我们只看到他们做了一个梦就得到了某个创造性的发现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其实在那之前,他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实验,比如门捷列夫,已经连续几天几夜不停思考了。他们已经有了很多的尝试,这个梦境只是帮他们整理出了他们没有重视的一些思绪而已。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他们前期的付出,俗话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我无法教你怎么才能在梦中得到答案,但是我会告诉你,怎么学习,效果更好。
有一个词叫“必要难度”,意思是学习的时候,如果你的大脑越是要费劲力气挖出某项记忆,你对其的掌握程度就更好,下次再提取的难度就会降低。
就好像你回忆一下小学一个同学的样子,是不是有点困难了,但是如果你好不容易回忆出来了,下次再回忆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
我们所谓的记忆不光是记住就够了,它包括存储和调取两部分,通常我们所谓的记住了意思是能够很快调取出来。而不断进行调取练习能够减少这个难度。
所以如果你在上课或者看书的时候,觉得某个东西很容易理解,那反而应该警惕,因为我们记忆的过程越容易,记忆的深度就越低。
比如高一的同学都会学的牛顿三定律,其中第一定律和第三定律最简单也最好理解,一节课不到就讲完了,而第二定律通常学校要花好几周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所以每次问学生牛顿三定律的内容,通常牛顿第二定律都能准确答出,但是另两个往往没有一点印象,但是我一旦公布答案,学生马上就是“哦”,原来是这个啊。这就导致,简单的反而容易忘这个悖论。
我们应该怎么利用“必要难度”这个概念帮助我们掌握知识呢,简单说,就是要学会主动制造难度。
看书很容易,但是背书、默写很难;听讲很容易,但是给别人讲很难。
背诵甚至默写你要掌握的内容
对于理科类的一些概念和公式,不要只是满足理解就够了。看书的时候,看完一个概念,把书合上,再背诵一遍。你会发现,即使这么一个简单的概念,你也只是以为懂了,真要背不是这里漏一点就是那里缺一点。可不要小看几个字的差别,教科书上的概念定义那都是有严格要求的,每一个字都很重要,可能就是重要的考点。
现在能背下来还不算,睡一觉之后可能就忘了,所以第二天起来还可以把相关概念默写下来。
在开始学习公式的时候,也可以采取一样的方法。但通常同学们对公式能掌握的更好,因为我们会大量的练习公式的使用,每一次练习都是一次调取,也就是在不断加深我们的印象。
当个小老师
听讲特别容易给我们错觉,因为我们会觉得听懂了就是会了。而检验自己是不是真的学会了,有一个方法,就是看自己能不能把这个问题给别人讲清楚。这也是著名的费曼学习法的精髓。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哪里学的似是而非,或者是只懂了皮毛,但是遇到别人的问题就无法给出准确的解答。
当然,可能生活中也不一定有这么合适的人刚好给我们当学生。或者是有些同学比较内向,不敢给别人讲。那也没关系,我们可以使用替代方案:给小动物讲、给一个玩具讲、或者给自己讲。即使是假装给别人讲,这样的效果也比我们只是被动听讲要好很多。
我们可能无法像门捷列夫一样有震惊世界的发现,但是我们若能像他一样对一个知识点发起艰苦卓绝的挑战,又有什么是学不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