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愿你能活出生活的精髓》每日一学主题写作训练班-2-06

01 从高考开始的急功近利
六月,高考的话题成为新媒体的又一热门话题,学霸、状元、没考好的孩子等标题占据手机屏幕。好友也发来一篇关于“高考”的链接。打开一看被震撼到,这是一个女教师的演讲。
“我是一个高中语文老师……我的学生学霸辈出,这帮学霸,不仅有知识,而且有文化……”。她说,当她带领孩子们领略,风雅颂、赋比兴的浪漫诗歌时,有一个老师质疑地问:“您讲的这些很精彩,但,高考会考吗?”女老师的回答是:“诗经文化虽然之前没考过,但这些影响人一生的东西,从来都不是考试的重点。”
她还讲一种老师,每天乐此不疲地研究考试的套路,然后交给学生,学生按照套路来写,写出的文章:“表面上一闪一闪亮晶晶,仔细看却发现满篇都是假惺惺。你写虚情假意,我回馈虚情假意,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吗?”
对于高考,考到才是我用;对于生活,有用才是好的;对于商业,创造利益是唯一目的……没有了无用之物,不做无用之事,就是美好的世界吗?
前几天有个留学国外的小弟来家里,我问他:“你觉得现在中国人和德国人有什么不同?”他不假思索地说:“中国人越来越急功近利了。”
的确,在一个越来越急功近利的社会,以高分作为衡量,很多家长会质疑,那些无用的诗歌文化会不会耽误孩子的前途。因为这些对考试“无用”,对成功无用。就像很多古代的文人,满腹学识,依然一贫如洗: 追求精神享受的庄子是穷的,以至一度沦落在贫民窟中编织草鞋为生;孔子也穷过,曾困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米饭滋味……
因此,“精明”的现代人早已学会筛选“有用”和“无用”。所以,高考出来的我们正在打造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世界: 有钱才是成功人士,有流量才是好文,能创造利益就是好机会……
“急功近利”,在代表平民文化的新媒体平台也可见一斑: 热点一出,一篇篇同话题八卦铺天盖地、满屏批判和焦虑……但却渐渐发现,这样的信息令人厌倦了,反而那些不跟风、一直有着自己风格,写着“无用”文字、不疾不徐的公号更让人留恋。
02 那些“无用之美”的美
说起“无用”之美,《庄子》曾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就是说,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那些看似无用的事与物,实际上却有更大用处。
开头的那位老师还说:“我们怕输在起跑线,但却一个个跌倒在终点线前。”
其实,做一个会欣赏“无用之美”的人,一个会享受文化的人,真的是一件快乐又风雅的事。
画家“林曦”,因为老子那句:“能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意思是说,一个认为自己没有太多用处,没有太多作用的人反而更能快乐。
因此,她爱画孩子,因为能从孩子那里看到真正的快乐;也会画一幅扑克牌,让打牌也成为风雅的事;她画春花秋月、花鸟虫鱼,也因此更加快乐。她还会在床头放一本诗集,睡前读几页,带着诗和远方的浪漫,从柴米油盐的琐碎中获得自在。她会每天睡前静坐十分钟,哪怕五分钟也好,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或者一大早爬起来,只为画一朵花儿。
还有一个妈妈,在炎热的夏天,当别人都在空调房躲避着酷暑时,她大老远跑去看苏州画展,只为在画中山水内寻得片刻清凉,体悟“扇”解人意的哲学。
记得作家村上春树曾说,他从不看当下的内容,更喜欢看年代久远,和这个时代无关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不是被这个时代熟知的。看似做无用的事,但却遵从自己的内心。
作家黎戈,有海量的读书经验,她读生僻独特的书、写生活不易察觉的细节: 阳光下的旧衣服,微甜的气味、带着疤痕的木质手镯……处处写的活色生香,读完仿佛能看到其色、闻到其味,但就是从不写新闻热点。
索罗曾隐居瓦尔登湖,只用一把斧子生活,听林间鸟鸣,看湖水变换,和飞鸟野兽和睦相处,耕田造房,他要挖掘出生活的精髓。
人生最重要的东西,看似都没有什么用的:爱情,正义,自由,尊严,知识,文明。但这些考不到的东西,才是生活最本源的东西。
很多人忙忙碌碌,但却不知何为快乐,何为生活。很多人隐蔽山林,却能活出生活的精髓。愿你能,春日慢行田间,可为一朵花开而惊艳;
晨起看朝阳,可为初升之日而落泪。发现更多无用之美,活出生活的精髓。
参考公号:洞见
有独特观点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