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老了
(书于2019.11.28.20:08)
前言:
距离上一篇文字,已经过去整整五天了!也就是说自己又近一周时间没有更文了。而做为一名“资深读书人”,不读书不写作也就意味着此一周来自己的灵魂是无处安放的、是四处流浪的……
【一】有父母在的房子才叫“家”, 否则只能称作“老屋”;父母不在了,我只是“故乡的客人”。
早上晨练回来,已经九点多了。
简单用餐之后,打开手机,时间已经来到了九点半。照例浏览了朋友圈,最后将目光锁定在了同学群,定格在杨民发的这篇文章上。
看似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最真最深的情:亲情、乡情!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字里行间散发着莫名的忧伤和发自心底的惆怅,这种痛直达人心!读罢不禁悲从中来!
(好文分享如下,与诸君共赏):
在没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乡的客人(选文)
文/孙道荣
老家亲戚的孩子结婚,邀请他去喝喜酒。他欣然应允。
回到了故乡,从车站走出来,他却有点恍惚了,喜宴是明天,他不知道是直奔亲戚家好,还是该先找个酒店住下,明天再赶过去?
这是母亲过世后,他第一次返乡。父亲早年就过世了,3年前,母亲也走了。
办完母亲的丧事,他在县城的妹妹家小住了几日。临别时,妹妹对他说:“哥,以后回来你就上我家住吧。”当时他点点头。
但是,当他再次回来,站在熟悉却又陌生的车站出口,他忽然发觉,自己不知道该往哪去了。
以前当然不是这样。
父母在时,每次回来,不管多晚,他都不担心,他会打个车,直奔县城20里外的家,那个他从小长大的乡村。
有时候,他会提前告诉父母他要回来;有时,他也会忽然就出现在了家门口,让父母又惊又喜,嗔怪他搞突然袭击。
也有时候,他并不急于回家,先到县城的妹妹家歇个脚,然后,再和妹妹全家,一大帮子人,浩浩荡荡地回乡。
一到村头,就看见了手搭额头眺望的老母亲,露水打湿了她的裤脚,天知道她从几点就站在村口了,一定是妹妹提前告诉了老母亲。
每次这样兴师动众地回来,陈旧的老宅,忽然被人声塞满,兴奋得吱吱作响。老宅只在他们回来时,才再一次呈现出欢乐、饱满的样子。
这才是他熟悉的老宅的味道,家的味道。
但这一次,他恍然不知去处。
他自然还可以像以往那样,先到妹妹家去。他和妹妹很亲,妹妹的儿女也和他这个舅舅很亲,但是,那终归是妹妹的家。
以前落个脚,甚至小住几日,都没有关系,因为他是有自己的家的——父母在家里等着他,他随时可以回家。
现在,再去妹妹家,就只能住那儿了,而不是中转一下,他真正成了一个借居的客人。想到这里,他突然提不起兴致去妹妹家。
还是先回老屋看看吧。
他在心里,用了老屋这个词,而不是家。父母不在了,那里也不是家了。
他叫了辆车,回到老屋,对司机说,你在路边等等我,我还要回城的。老屋的一个墙角,已经坍塌。母亲去世后,他和妹妹们将母亲的遗物整理好,锁上门,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他绕着老屋转了几圈,残破的老屋,和心中那个家,一起坍塌一地。
在村口,他遇见一位邻居。邻居说:“回……”话说了一半,又咽了回去,变成了邀请:“要不,上我家坐坐吧。”
他谢了乡邻,那一刻,他意识到,对这个从小长大的村庄来说,他是客了。
他乘车回了城,入住一家酒店。
犹豫了一下,他还是给妹妹打了电话,告诉她,他在县城,住在某某酒店。妹妹嗔怪说:“住什么酒店,咋不来家里住?”他讪笑无语。妹妹又说,“那你过来吃晚饭吧。”他答应了。
在妹妹家楼下,遇见了买菜回来的妹妹。邻居看看他,对妹妹说:“家里来客了?”妹妹立即说:“什么客,我哥!”
妹妹的话,让他感动,可是,他知道,那个邻居说的没错。
在妹妹家,他是客;在故乡,他也是客。
那天晚上,他喝了不少。回到酒店,迷迷糊糊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问:“爸,你明天在家吗?我们回家来哦。”他告诉儿子:“我回老家了,但是,你妈在家呢。”
放下电话,他泪流满面。
在家乡,他已是客了。但是,只要他在,妻子在,远方的家就还是儿子的家呢!
年少不觉家乡好
年老方知乡愁长
思乡,念亲,人之本能!
【二】当“我”老了…
随着天气的转冷,腰椎和颈椎的不适轮番上阵。这不,上周刚治好了腰疼,本周颈椎又严重了,还时常伴有昏厥。
趁着周末,接近中午十分,去了离家较近的一个集宾馆、健身等于一体的大型洗浴中心,希望能通过泡澡疏通经络缓解颈椎的不适。
因为将近中午,所以此时的人并不多,来的早的已是“出水芙蓉”而或是已穿戴整齐准备回家。
真好难得这么清静!在这个冬日的周末终于可以让身心彻底放松一下咯!
不一会,一位身材瘦削背微驼的老人在一位五十开外的中年女子搀扶下颤颤巍巍的走了进来,行至浴池边站定停了下来。然后在那名女子的帮助下老人坐到了池子里边。继而女子独自离开去淋雨处…
老人的的位置正对着我的位置。从老人高挑的身材可以断定,老人年轻时一定是个不折不扣的美人儿!可是现在再看看这位曾经的美人儿,岁月早已在她脸上身体上划了无数条细纹,青春已逝美丽不再,徒留干瘪的身体和佝偻的身躯…
老人泡了有一会儿了,可能池子里的水比较热,时间久了,会有点微醺。所以老人便试图坐到池沿上,但又不想“麻烦”远处的女儿子,于是便用手扶住池沿,独自缓慢的挪动身体,还好,有惊无险,老人得偿所愿!
不知为何,看到这一切内心竟生出莫名的忧伤,晚景悲凉!不是吗?!可是老人的自立又仿佛将拳头重重的击打在做儿女的心头!
当“我”老了又会如何?
不敢想不敢问,得,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