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了 旧的伦理道德观念还管用吗
下午无事,和同事聊起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我说,传统文化有优秀的基因,可以结合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相关的文化建设。
同事说,传统文化都是教人为别人着想的,有谁愿意听呢?
同事的话说到了点子上,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人人为己,为了个人的利益不害人就很好了,你还想教他为别人着想?
北大的钱理群教授曾经说:“中国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在内,培养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人虽然智商高,却世俗虚伪,尤其善于利用体制来达到目的。如果权力掌握在了这些人手中,给国家带来的危害比一般的贪官污吏还要大。”
北大是国内的最高学府,他们培养的学生无疑是社会的精英,如果精英都如此了,你难道还想让普通人学圣贤之道?
以当下的社会来看,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伦理教条确实太迂腐了,儒家圣贤们口口声声谈道德,谈人生理想,但他们所谈的道德、理想都是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为自己谋利的。比如孔子谈到君子的品德,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谈到人生的理想,说:“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谈到学习,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们今天教子弟,全在数理化,考个好分数,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轻松愉快一生。孔夫子竟然教我们首先要学习孝、悌、诚信、爱人,而知识的学习反而在其次,聪明人就笑了,“这些道德教条有什么用呢?能帮我考上北大、清华不?能帮我赚钱发家不?”
如果你苦心婆心的劝他,说没有道德做人生的基础,人生可走不远。他会说,我又不偷,不抢,不杀人,不放火,有什么问题?
他这么反驳,估计你得哑口无言吧!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古人把为他人着想做为道德的主要内涵,而现代人不这么想呢?
我想,这可能与古人的生活环境有关。
孔子的儒家学说,根源于西周的宗法社会,在此种社会中,人因血缘关系自然形成群体,对于个体来说,他是此群体中的一分子,并不具有独立的条件,他睁开眼所见,不外乎父母叔伯兄弟,在族群中,他是以各种亲缘关系来确定他的存在。对于外群体来说,他也并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某某族群的某某。这样的社会,个人也没有独立的意识,他是与族群紧密结合在一块的。要在这样的社会生存下去,当然必然要先学习孝悌忠信之道。如果一个人,不孝不悌,不忠不信,他很难在族群中混下去。孔子强调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前,必须先学习伦理之道,这是符合族群社会的实际的。这些伦理教条,表面上是为了别人,实际上也是为个人更好的融入群体的生活。
族群内的伦理规范,本来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特别强调的,但在孔子的学说中,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些呢?只能说当时的社会,这些自然的伦理规范受到了破坏。《易经》中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司马迁也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整个社会都乱掉了,为了争夺国君、大夫之位,儿子杀掉父亲,臣子杀掉国君,这样的事情不断的上演,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夫子痛心疾首,不得不大声疾呼,要孝啊,要悌啊,要讲忠信啊,要讲仁爱啊。
宗法社会的基础就是血缘亲情,一旦亲情崩溃,稳定的社会秩序就不复存在。
如果仔细考察孔子的孝悌仁爱之说,孔子着意的是对统治精英进行说教,侧重于政治秩序的稳定,重点还不是普通百姓,普通百姓不用教,在外面再怎么违法乱纪,在家里对父母兄弟最基本的爱是不会少的。
但孔子的愿望落了空,在涉及到谁掌控国家的巨大利益面前,父子兄弟叔侄互相杀戮,哪还管什么孝悌。既使普遍人家,为了争家产闹得不可开交也是常有的事。
但不管怎么样,再闹还得在一起生活,因此,血缘亲情伦理还得强调,儒家学说几千年来居于主流也就不奇怪了。
但今天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族群社会已经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工商业基础上的城市生活,城市里人们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亲情伦理维系,而需要建立在独立个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道德观。很遗憾,这种新的道德观目前还在建立过程中。
钱理群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有它存在的社会基础,如果一个社会是以独立个人为基础,也就是西方原子式的以个人为基础的社会,他追求他个人的利益也就无可厚非,但如果他利用公权力为自己谋求利益,那就只能期待外在的监督了,空谈仁义道德没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