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感悟

听心理培训——他人分享

2021-12-26  本文已影响0人  向青草更青处

学员1:

死亡:每个人面对或临近死亡时,都或多或少的会恐惧;而在这以外,没有特别的感觉。

孤独:生时有人迎接,死时有人送行,并不孤单。

自由: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有一定的自由度,还是可以控制的。

生命的意义:通过认识外部世界的,来认识自己。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员2:

1.死亡焦虑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但不可以轻易和来访者交流。可以根据来访者关注点,来讨论关于生命的起点,生命的当下该如何度过。

2.当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就不会觉得孤独。

3.有规划地迎接死亡,如果出现了无常。因为区别对待和不确定感。人生最难把我的就是不确定感,而人却在找寻确定感,这是一种矛盾。如何解决呢?(思考:接受不确定感,接受各种变动,把握可以把握的。)

学员3:

1.边界处境:

手术前签字,可能出现心脏骤停;汶川地震时,面临死亡;开快车,意识到我要慢,到我 做到慢;分居、离婚、退休等重大生活处境都是一种边界处境;周年纪念日也属于边界处境,是在纪念逝去的;梦也是一种边界处境;送孩子上大学,也属于边界处境;父母角色变淡时,也是一种边界处境。

关于死亡(老师讲授)

从出生就在死亡,刚刚的那个时刻已经逝去,刚刚的我已经死去。也可以说,生的过程是死亡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想到的:

下午进行的长达70分钟的团体模拟,我最大的感触是:想要表达自己,被打断时委屈难过,然后用沉默来代替想要表达的渴望。

加上老师一步步地引导,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当时,你是什么感受?

这种想要被肯定、想要被接纳的感觉,是那么强烈,以至于当别人还没说完时,我就打断别人。

另外一个发现时,我时常打断别人的地方,竟然是感受到别人痛苦或是难过等消极情绪时。打断别人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想要去帮助别人从消极中走出来。

这些都是我的真实感受,而这背后隐藏的,现在梳理后,似乎更加明晰:共情能力比较强,不忍心看到别人受苦;另一方面,对于自己小时候隐约感觉到的不被接纳感似乎很强烈,所以用一种进取的姿态,优秀到让别人注意到,进而被肯定、被接纳。而,现在能够说出来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一个团体体验下来,帮我梳理了,自己的一些纠结于不快,似乎也在进一步帮我明晰我接下来的走向……

跳出存在主义的心理咨询,我似乎想到了中国的知行合一思想,人们之所以苦恼,似乎是因为躯体跟不上灵魂——想得多,做得少。没有关注当下时刻,走得太快。因此,话多,需要给自己喊停,为的是等等身体跟上,为的是让自己休息下,因为你本身的存在就是真实存在的,至于评价之类,都只是别人的以为,你可以只要你以为的。为的是为自己好,爱自己,只要你觉得的各种情绪,不要别人觉得。

屏蔽掉一些外界的声音,静静感受自己的感受,然后接纳这些感受,之后继续前行。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对于普遍性的疗效因子感触比较深。原来,我们都一样,会突然被没说过几句话的人感动;能够清楚地体会到某个人的情绪反应,并不是我们有多熟悉,而是我们感受着或感受过同样的感受,说白了我们都一样,对于同样的事情会有类似的感受。所不同的是有人感受力强,感触比较大;而有的人感受力弱,感触相对小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