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与面子
2019-02-06 本文已影响31人
奇妙的奇

分享个过年吃饭故事。
故事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的农村,各种资源还是非常匮乏的。那时候,过年吃肉是最重要的仪式,饭桌上的肉也提现了一家人的“面子”。
说是有家人,这年过年实在情况太差只搞到了几斤五花肉。家里的老爷子就说:自家辈分高,来拜年的亲戚不会少,只能在刀口上下功夫,每次只能弄点肉丝肉片来对付了。儿子听了就不同意,说:这么点肉,切那么少,亲戚就算吃了也不落好,不如让他来想办法。
老爷子同意了,想看看儿子怎么办。
只见儿子把一整块的几斤肉都煮了,做了一大块“东坡肉”,却没有切,作为主菜放在中间,然后用肉汤烧了萝卜、白菜等等,一桌漂漂亮亮的素菜,都带了肉味。
过年各种亲戚来拜年了,照例得留下来吃饭,一看这么丰盛的菜肴准备,当然倍加称赞。只是中间这块大肉也没切,来客也不好意思要切,于是过年来的各种亲戚只是吃了周边的菜……过年这几天,各种菜吃了不少,那一大块肉就像摆设一样,端出来又端进去。
从初一到十五,一场“猪肉空城计”成功上演,还给亲戚朋友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最后这块肉还是自家人一起吃掉的。
这可以看作是匮乏年代不得已的“诈”术,一种“小聪明”的体现,但内在的思考还是挺多的:
老爷子的认知里,肉就是吃的,能让亲戚吃更多肉便是提现面子的关键;
儿子则换了个角度——亲戚来拜年,要争的是面子,所以肯定要讲礼貌守规矩,不会乱动。一大块没切的肉放在中间,想吃得找人帮忙,还得要刀来切,在这个氛围里谁都开不了口,于是就把大肉定义成了一个符号、一个争面子的工具,如此就对付了过去。
很多东西,追求实用性当然是必须的;但只关注实用性,就很容易忽略其他属性。而解决问题,很多时候要靠重新定义,在一些仪式和习惯中找到新的意义突破口,这就需要更开阔的思路和思考了。
2019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