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新的教育秩序和新的师生关系(导言P5)

2021-11-21  本文已影响0人  欧小丽

1)作者说:后现代观点对教育与课程的寓意是深远的,但尚不清晰。在艺术、文学、数学、哲学和科学上的变革如此巨大,教育作为多种学科的合流,必将受到影响。如果这一假设能够成立,在新的课程概念中将出现一种新的教育秩序,并形成一种新的师生关系。

——时至今日,这种新的教育秩序在哪里呢?新的师生关系又在哪里呢?

昨日参加第八届中国创新教育年会的开幕式,回顾了前面七年的主题。每一年,都提出了一个富有代表性的话题,比如重建学校,重建教育生态等,这次是主题是重建教师-学校行为学。这次会议提出:学校的第一性原理,那就是“教师第一,除此别无它途。”蒲公英教育智库的李斌老师给出了他的思考:在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生态中,校长是学校生态系统的编程大师,老师是学习生态系统的编程大师,父母是成长生态系统的编程大师。从这里看出,现在的教育里,将每一个真实的人卷了进来,也看见了每一个人。即:新的教育秩序里,人在最中央。所有一切课程、方法、思想都围绕着人而开展。

所以,新的师生关系也会体现这个特点。以前的“师道尊严”存在的地方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和谐的,也有“延缓不信任”的。更多时候,老师会和学生一起面对问题,去探索问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

有这样新的教育秩序和师生关系,课程也就不是权威,而是“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

2)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这一复杂的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处于过程之中的网络是一种转变性的网络,不断地发生变化——超越稳定性以激发内在于不稳定性之中的创造性潜能。

——说到网络,便会说到当下很流行的思维导图。其实,我除了手绘过几张思维导图外,基本没有做过电子版的思维导图。可是,手绘导图时,首先去看它漂亮与否,这样的本末倒置,早就失去了导图的含义。导图的最大功能是发生联结,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教育的系统就在于善于搭建网络,构建联系,可是随着各种知识观的延伸,以及尊重人的多样化和个性,教育系统会演变得较为复杂。应该说一个系统出来,存活的时间也就一年左右,很快就会别迭代。

3)作为现代主义课程模式中关键要素的预测与控制变得较少“有序”而更为“模糊”了。从对称的、简单的、序列性的秩序,演变成非对称性的、混沌的、分形的秩序。

——不断迭代的教育秩序,还是有共同的特点,正如文中所说:非对称性的、混沌的、分形的。是的,教育生态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不稳定性,甚至还有很多模糊地带,但怕什么呢?这正是教育生长的体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