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今日看点

你和孩子的距离,又多了一个“葛优瘫”(家有宅孩,怎么破?)

2016-08-07  本文已影响148人  大兰大兰兰

听过这么一句俚语,“骑马坐轿,不如躺倒睡觉”,如今升级为“能躺着绝不坐着”。

这是如今学生中颇为常见的现象,朋友的孩子亦是如此。近来她逮着我就抱怨 “放假了也不出门,领他出门见个亲戚,更是老大不情愿,别说让他下楼买个东西了。每天就知道就在家对着电视瘫在沙发上,像个重症病人,谁说都不听。”

面对她的忧心忡忡,脑袋里浮现了最近网络上走红的“京城四瘫”。这还是源于影视剧《我爱我家》中的葛优躺,“脖子以下全是腿”,“从椅子上出溜下去”是对此的精辟解释。

近日许多媒体报道,家长们因担心葛优的“瘫照”带坏了孩子,成为“瘫掉的一代”,联名要求葛优立即拍一张严肃的端坐照,自费投放到媒体和营销号,以弥补之前给孩子们带来的恶劣影响。

有网友调侃说这是葛优被黑的最惨的一次,亦有网友纷纷发图替葛优正名。

                                                        1、“京瘫”背后是什么?

孩子瘫坐在家不出门,这还真不能怪葛大爷。

1、依赖科技的社会趋势

城市化发展导致放学后走街串巷呼朋引伴的场景越来越少,被家长拎回家闭门做功课的情况越来越多。不知何时,“邻里乡亲”的概念逐渐退化成单元楼对面一堵沉默的防盗门。

电子产品普及以及应用的低龄化,让孩子们整天一声不吭地待在屋里却乐在其中。可见孩子们由最初的“被动宅”开始慢慢演化为“主动宅”

2、父母对孩子的忽视

“我去上班了,你就在家待着不许出门,外头不安全。”这是很多家长对孩子说过的话。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将社会的险恶在孩子的心目中成倍放大,扼杀了孩子对外面的世界的好奇心。

可是,当孩子围着家长问为什么的时候,忙碌的父母总是敷衍了事,甚至有了“问你妈妈(爸爸)去”的标准答案。

                                                  2、“宅”为何引家长焦虑

蒙田在《论儿童教育》中谈到, “广泛接触世界,有助于对人性的判断,可以做到洞若观火。我们都自我封闭,目光短浅,只看到鼻子底下的东西。

有人说宅不再是封闭的状态,网络不仅超越空间的距离,更免除传统面对面的交际障碍。有研究表明如果过度宅在家里,会限制孩子的视野,导致性格孤僻,脾气暴躁,缺乏自信甚至不能良好适应社会交往。

“我总幻想出许多雄心壮志来,并为这些疯狂的想法而心潮澎湃得好像自己已经实现了它们一样。与之相反的是,我很难让自己专注于一件事情。”这是很多宅孩的心声,也是注意力缺乏的典型表现。

由于经常呆在家里,不少孩子的身体素质急剧下降,可能出现肥胖和近视等问题。人类懒惰的天性拥了“宅”的温床后,对科技的便捷产生更大的依赖,从而失去自主思考和刻苦钻研的态度。

                                                      3、如何应对“宅孩”

1、成为孩子的榜样

“每天就知道躺在沙发上,也不出去运动”这是家长对孩子常有的抱怨,话语间家长没有放下手机,孩子连屁股都没有抬一下。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孩子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学习,因此榜样对孩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家长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如果没事都躺在电视机前,一手拿遥控,一手捧着手机。那么,就不太可能影响孩子。因此,何不暂时放下手中的东西,陪着孩子去跑两圈呢?甚至可以在空余时间带着孩子去游泳、打球、爬山…去拥抱自然。

2、多和孩子交流

“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这句话作为老生常谈,是老师、专家口中的高频词汇,也是处理所有家庭问题的万金油。

但是很多家长心揣着我要和孩子来一个世纪沟通的内心,话到了嘴边就变成了“作业做完了吗”、“最近考试了吗”。如果多问一句,“你最近开心吗”,孩子便会怀疑你是不是吃错了药。

你问我答,成了与孩子沟通的惯用模式,你偶尔也会无比怀念孩子小时候缠着你问“太阳为什么会动”的时光。

那么沟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可能无意间你和孩子说过这些话。

1、  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

2、  听我的话肯定没问题。

3、  早就知道你考不出什么好成绩的。

4、  你看人家小明,听话懂事,再看看你?

5、  每天除了看电视你还会什么?

6、  小孩子懂什么?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如果你想让别人向你敞开心扉,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先入为主,把你的想法观点强加给某人或某事;第二,请一定要安静、用心地倾听。

其实有很多时候,沟通的障碍,来自父母对孩子的草率。任何孩子的儿童时期,都是喜欢与父母交流的,但是父母对沟通的不重视,阻碍了孩子继续交流的意愿。

孩子能很敏感的感觉到父母的厌烦或是怒火,而父母情绪的一点变化,都可以吓得孩子噤若寒蝉。所以,不要对孩子的观点指手画脚,接受孩子与你的思维差异,放下父母的架子,平等的看待孩子,尊重孩子。

套路就是,多点耐心,再多点耐心。

3、一起制定时间表

我表妹房间的墙上贴了一张时间表,它大概长这样。

我问她,“你都完成了吗?”

她说,“我竟无言以对。”

确实,这是很多家长遇到的问题,“时间表我们做了,事无巨细就差上厕所时间标上去了,第一天还有可能完成,后来就……”

事实上,计划表越精细,越无法实现,我们无法精确洗头洗澡的时间,就好像我们无法控制什么时候想上厕所那样。

那么问题来了,做时间表有用吗?

当然!of course!必须的!我们可以根据孩子想做的户外活动,以及家长的要求来共同制定一个周计划,配套相应的奖励措施就更完美了。

周一:爬山,弹钢琴

周二:去博物馆、公园等,或看电影

周三:走亲访友

周四:自由活动、允许宅家

周五:钓鱼

周末:读一篇课外读物,并完成笔记

当然,这仅仅只是举个例子,对你或许是一种启发。

笛卡尔在提出激进的怀疑观点之前,心里装着一个大千世界。你的孩子,更不该限于一方。



本文原创,严禁抄袭!

预告:从心理学角度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孩子“偷钱”怎么办?、孩子的低声教育等,更多题材可以关注我的账号!如有关于教育类的疑惑,欢迎私信给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