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玉律》取舍原则4:“三思”需要思什么2
2-2要变革,先让人们看到好处。变革必然带来好处与坏处,对于习惯了原有体系的大多数人来说,坏处会更加明显,它至少会让原本确定的生活变得“不确定”,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想要做出改变,考虑参与者的获益和积极性,更能推进变化。
2-3科技,始终来源于人性。可能有人幻想科学技术最终会帮人们解决所有问题,得到所有知识。但现实是,科技的发展需要钱,且需要大量的钱,因此只有最能迎合人性的技术最容易得到发展,而非看起来最“高大上”的。
2-4 成功靠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寻找机会。这一点与“杰奎斯法则”类似,不要考虑将所有问题都解决,有些问题注定无法解决且极为消耗成本。产品优化的领域极易遇见类似的情况,问题永远不可能全部解决和改进,只有选择那些迫切的,低成本的问题开始下手。如果我们遇到一些切身的问题,而长时间得不到相关的关注,可能并不是真的没有被关注,而是因为不值得解决而被刻意忽略了。而让一个产品畅销的关键因素也不是它的缺点被改进地多完备,而是其优势是否足够亮眼。
习惯于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在细枝末节上完善,这是我们求学时期被反复教导的,也是在小范围内人们的专业技术可以应付的。但是,与解决问题相比,抓住机遇才能引领质变。生活不是一道已经存在的难题,而是一幅或许空白,或许糟乱的画布,等待创作而非整理。所谓“男怕入错行”,就是强调,在机会和前景不佳的领域内,无论多么善于解决问题,都难以带来本质的改变。
3 关注后果定律。有时人们直觉上觉得对的、善的事,可能导致坏的后果。做事应该多考虑后果。这看似有些类似废话,谁不知道要考虑后果呢。但我们做事,总是考虑“动机”和“后果”等多种“原因”。在这些原因发生“冲突”时,考虑后果的意义才更加明显。
最简单的例子,我们饿了就去吃东西,动机就是“饿”的感受,结果就是摄入了营养和能量。因此,对于需要调节体重的人来说,过瘦的可能要在不饿时也适量吃东西,而需要减肥的人即使饿了也不能完全为了满足食欲而随意摄入。
稍微戏剧化一点的例子,在《吕氏春秋》的“察微”中,有两个例子。孔子的弟子,子路有次救了一个溺水小孩,家长赠送他一头牛,孔子表示赞同,这可以鼓励人见义勇为。而子贡救了一个被困的鲁国人,按规定他可以找鲁国报销,但是因为子贡不缺钱,就没有索领,孔子就批评了他。从“动机”上来看,做好事索取报酬的子路,看似不如亏钱做好事的子贡“高尚”,为什么会得到孔子更多的肯定呢?恰恰因为,后者过于“高尚”,使得道义的动机与利益的结果冲突了,子贡没有索取“报销”,也让别人不好意思“报销”了,不然显得不够高尚。但如果做好事总是赔钱,谁还会做好事呢?
这里,动机与结果的冲突更加激烈,在生活中也值得思考。我们在很多事情上,已经习惯了以结果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单纯的道义动机,如“扶不扶问题”。但也有很多时候,第一直觉还是会占领主要因素。特别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发脾气,不忍其受到一丁点身体伤害等,都是基于我们的本能反应,有时却没有长远思考对孩子行为的影响。
关注后果,也与前面提到的“不局限于解决问题”有类似的意思。为了取得更好的结果,有时人们不应局限于已有的问题。书中举了吕不韦的例子。大多数人眼中,种地或是经商就是财富之路,是已有的问题,只要给出合适的答案,就可获利。但是他却认为,耕地、经商的利润,远远没有“经一国”高,选择了凡人难以想象的大事业。
关注后果,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经验,也是近几百年人文与社科思想的变化大趋势,许多新思想,如实用主义的产生,其进步意义都体现在比其批驳对象更加“关注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