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了!为何上海妈妈最焦虑,全靠一口仙气吊着?
前些天,朋友圈被一篇“玩坏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文章给刷屏了,魔都妈妈的焦虑与挫败感果然是一样一样的。
在这个闻不到花香的升学季里,所有的妈妈都在这些图里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娃,找到了日子,找到了将来。
但是万万没想到:看了最初,却没有猜中结局。
然而,还嫌小蝌蚪不够扎妈妈的心,说什么母亲的内心世界,人们知之甚少。于是媒体在母亲节前夕做了个调查,5月12日,UC大数据发布了《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80后妈妈已经成为最焦虑的群体,上海妈妈焦虑指数最高。
他们用数据洞悉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是——焦虑。
关于我们时代的焦虑,吴晓波是这样认为的:焦虑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代价。也就是说,焦虑是时代的产物,是我们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
如此说,焦虑是个流行病,作为生活在上海的80后全职妈妈,不得这个病都不好意思跟娃谈人生。
说白了,魔都妈妈焦虑的背后,是严重的阶层固化的表现。阶层固化本身很严重了,时代的大潮还在洗刷落伍者。其实全国的妈妈都有焦虑症状,你能说哪个妈妈对孩子不够关心?哪个妈妈非得焦虑了才能算关心?哪个地方的妈妈对孩子关心少了?说上海妈妈焦虑指数第一,也是标题党,焦虑没办法量化的。
媒体控制了话语权,就算焦虑能量化,为什么上海妈妈排第一?不外乎四点原因——与其他城市相比,魔都妈妈有见识有比较有压力有习惯。
一 有见识
关于什么是见识,用小时候我们学过的一句诗回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魔都的80后妈妈们从小不缺少物质,从小被不断地满足,走过大山大水,不局限于眼前的一切。同时,她们也非常努力,非常勤奋,有以此拼搏而来的经济基础,有后天他人和自我养成的教养。
她们一直尽可能地让自己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希望自己在孩子眼中,是勤奋的,努力的,热爱生活的,是可以不需要为万事万物所动,也不需要为任何事折腰,是有安全感的。她们希望让自身的见识,变成一种耳濡目染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形成自身的价值观,让自己的孩子,可以对物质有不动声色的淡定,也尽可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自己,不恐慌也不急躁。
物有两面,焦虑源于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惧,无知者无畏,见识多了有时候也患得患失。上海对外界的触角总是更敏锐一些,对未来可能出现意外的惶恐,让妈妈们多了一层焦虑。
二 有比较
焦虑源于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其他的不说,看看自家娃和别人娃的差距,画风立转,从母慈子孝直接切换到鸡飞狗跳。
自家的娃:
小嘴咿咿呀呀念“春江潮水连海平……”虽然磕磕绊绊,心里到底还是感动得一塌糊涂,感叹自家娃有诗人的天分;
娃会认几十个字了,每次看他那么认真地用小手点着书本念“我爱妈妈”,心里不觉涌上来一股柔情;
娃会唱数到100了,好开心啊,神童的感觉有不有?
娃会唱ABC了,顿觉鸡窝里生出一个小天才……
然而,别人家的娃:
唐诗三百首都念完了,据说《三字经》和《千字文》都会背呢;
不止认识1200字,都能自主阅读绘本了;
什么?三岁的娃连20以内的加减法都会了;
要掉眼珠子了,人家娃居然已经能用英语和外教对话了……
自己的娃分分钟被碾压,当娘的还能淡定得了。刚才看自己的娃还带着崇拜的目光,瞬间变成了恨铁不成钢。
顿时,焦虑横生:“孩子,咱们在跑,而他人是在飞。”
“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没有瑕疵的芭比娃娃,我们总归会缺个“胳膊”少个“腿”。每个焦虑的母亲在横向对比中,都烦躁到火花四冒。
有人在说,如今社会,阶级活动的大门正在渐渐合上。每个人都在擦拳磨掌,卯足了劲儿,依照自个知晓的方法,拼命把孩子朝上推,期望在大门关上前,把孩子塞到门缝里去。
然而有人说,就算塞进去,也不过是在排队上分个先后顺序,并不能改变什么,所以我们仍是焦虑。
三 有压力
在上海大城市生活本就不易,生娃后更是加重了艰难。正如调查中所说,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妈妈面临的压力已远超她们父母。学区房、子女入学、老人赡养、二孩压力等等都加重了她们的焦虑。
一个网友晒个普通的账单,足以让人难受半天:
我和老公每个月买菜、做饭、在外面吃饭加起来一个月大概要花1800元;
我基本在家工作,所以可以省一笔交通费,老公每月地铁大概要250元;
手机话费,两人加一块儿每个月240元;
天然气、水电费每个月200多元;
牙刷、牙膏、洗发水等日常用品的花销每个月大概也要200元;
我家的宝宝也有一岁了,每个月基本的奶粉钱和衣食玩具要花1500多元;
房贷6500元;
每个月基本开销10700元!
我老公每个月税后到手的工资有1W了。我为了照顾宝宝,找了一份工作时间弹性大的编辑工作,每个月工资只有4000元左右。
这样算下来,每月家里的余钱只有三千多元,还没算人情往来,旅游,看电影,化妆品……
当然,从数据来看,当全职妈妈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这个群体同样十分焦虑,位列行业焦虑第三名。
事实上,选择做全职妈妈的比例是很少的,有数据显示,71.85%的女性不考虑做全职妈妈,她们做出这个选择的首要原因是:生活压力大,丈夫的收入不够生活。
一句话:魔都生活压力山大催生了无数的焦虑妈妈,贡献了高焦虑指数。
四 有习惯
大上海女人有焦虑习惯,也可以理解为传统,自魔都开埠以来就已有之。以前女人拼的是文采风流,现在比的房子车子格调,又加了老公孩子。
冰心和林徽因,张爱玲和苏青,各自文采风流却又互相娥眉善妒,难道不是焦虑的表现么?
今天我才明白,焦虑没有那么复杂,其实焦虑就是一个习惯,就像看见美食你会流口水,但是你如果对一道菜特别厌恶,有过强烈的刺激,那么你就不会流口水。
习惯既然是个强大又传统的东西,一时半会儿也跟它分割不清,不如与之共舞,偶尔的焦虑,适当的释放,权当是对生活的追求。
生活已经如此焦虑,那如何才能缓解呢?
虽然妈妈们焦虑各不相同,但她们发泄方式却心照不宣——买买买。
焦虑妈妈也为GDP做了很大贡献啊!
除此之外, 哭和吃零食也是妈妈们调节焦虑的方式。然而,这些方式显然只有短暂效果,治标不治本。诸如心理咨询这样的方式,在目前还未受到妈妈们足够多的关注。
报告在描绘中国妈妈“焦虑”图谱时发现,焦虑妈妈们抱怨最多的是没时间玩、压力太大、失眠等问题,但在另一方面也展示出与孩子共同成长、超人妈妈等积极乐观的态度。透过这些满含心酸的抱怨与自我鼓励的话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不论是全职妈妈还是在职妈妈,她们更需要的是家人亲朋对自己的关怀,而不是在夜深人静时,自己心疼自己。
讲真,再好的心理医生,也敌不过作为家庭给予的关心和爱,往后的日子里多关心身边的妈妈们,她们真的太不容易啦!
妈妈们自己也要积极突破,寻求重生。这里给焦虑妈妈们两个小小的建议:
一是大胆的寻求帮助,不要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
首先应当找的当然是自己的丈夫。
无论是事业,家庭还是育儿问题,都是两个人的事情,需要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幸福。
尤其是在育儿的道路上,孩子的爸爸,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孩子爸爸带孩子的能力越强,越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成长。
做好自己
要始终相信,每一个妈妈都是好妈妈,不管你做了什么,你对孩子的爱本身就足够让你成为一名最好的妈妈。
作为一个母亲,不要过多的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做好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
其实,当一个焦虑妈,也没什么不好,我焦虑代表我不麻木,代表我还想让生活变得更好,代表我有更多向前的动力,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