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的烦恼

粟立就职的单位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单位,人才培养起来也比较漫长,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分到单位以后都得放下架子跟师傅老老实实学几年,才能单飞自己做业务。
粟立是单位的中层,技术大拿,他热心培养徒弟,单位好几位年轻技术骨干都是他的徒弟,人都说粟立所在的部门是“人才培养中心”,粟立是教授。
去年粟立的徒弟被领导抽调到其他岗位担重任去了,恰好单位分来几个大学生,领导为了照顾粟立,说:“粟立啊,你培养人有一套,这几个大学生你挑一个培养培养吧。”
粟立感激涕零,看了大学生的简历,粟立发现大学生里竟然有一个小老乡,“肥水不流外人田”,粟立决定培养这个小老乡袁洇。
袁洇刚分到粟立的部门没几天,粟立便接到老家亲戚的电话:“粟立是咱们村的外甥,他父母跟我关系不错,你要好好培养他!”
粟立连声说好,自己的徒弟肯定会好好教的,根本不用打电话嘛。
但是徒弟袁洇的表现让粟立高兴不起来:第一、袁洇的基础知识好差,好像在大学什么也没有学到,好多常识性的东西他不懂,外行话连篇;第二、工作没有主动性,支一支动一动,不支不动;第三、性格特别内向,不敢说话,不敢见人;第四、工作效率特别低,比如粟立写东西,让袁洇校稿,袁洇校稿的速度竟然比粟立写稿还慢!第五、手机不离手,干什么活都是边看手机边干,边傻笑。最让粟立不能忍受的是懒,袁洇从来不打扫卫生,如果粟立不给他擦桌子,他的桌子干净的地方只有半个椭圆形,那是袁洇的衣袖蹭干净的!
粟立认为袁洇年纪还小,不懂事,便谆谆教导,教其工作、学习、做人的道理,粟立讲时,袁洇也认真听,但没有效果。粟立讲完,也就完了,袁洇我行我素,跟没事人一样。
粟立耐心再讲,袁洇再听,但依然如故,粟立没了脾气。
粟立觉得对不起单位领导的期望,对不起老家亲戚的重托!
粟立媳妇知道后对粟立说:“你把他带家里来吧,我说说他。”
袁洇来到师父家。
粟立媳妇拐弯抹角说了好多鼓励的话,讲了好多励志的故事,最后说:“你师父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对你们要求也可能很严,你们要理解他!你师父老了,腿脚不好,你们要勤快一些。”
袁洇点头称是。
粟立媳妇很满意,袁洇走后对粟立说:“这下好了,我说话一定会起作用的!”
可粟立媳妇所说的作用迟迟没有到来,袁洇依然“外甥打灯笼——照舅”。
春节快到了,袁洇被安排除夕值班,可他要回老家过年,没有人替他值班,袁洇急得团团转。粟立本来也要回老家过年,但看到徒弟着急的样子,粟立心软了,说:“你回家去吧,我替你值班。”
袁洇“啊”了一声,高高兴兴回老家了。粟立大年三十在单位值班,初一一早开车一百多公里回老家与媳妇团聚。
春节回来,轮到粟立周末值班,徒弟袁洇连说句替师父值班的客气话也没有!
粟立有些生气,忍不住告诉了我,我让袁洇替师父值班,他才一声不吭替粟立值了班。
这些日子我替粟立观察徒弟袁洇的所作所为,发现跟粟立说的一样,不可救药!
粟立是临近退休的老同志,每天依旧擦桌子、墩地、打水伺候着徒弟,苦口婆心地劝着徒弟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徒弟还是一副木然的样子。

据说公务员招考时,竞争激烈,这孩子成绩第一考来单位的,也不傻,怎么会这样呢?
唉,粟立这次吹不了牛了,这徒弟他培养不出来!
我也没辙,您有好办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