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回忆(二)| 风俗
我从小就很敬重和崇拜我们大队的三个偶像人物,他们是张方义,张兴钧和张兴素。他们都在县城工作。
每逢星期天,他们都会骑着自行车从县城回家帮家人干活,他们不管谁,只要一进庄,都会主动自觉下车,不骑推着车走,为啥呢?为了方便给乡亲们打招呼,唠家常,一点架子也没有。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大队出外工作的年轻人也都学会了礼貌。回庄时,见到乡亲们后,叔叔好伯伯好地亲切叫着,问候着,十分祥和亲近。
我庄和别的庄不一样,整个庄里的乡亲,大家见面时,直呼其名的很少,不管年龄大小,不管一个姓氏不一个姓氏,,一律按着街坊辈分,该叫爷爷的就叫爷爷,该叫大娘的就叫大娘,整个村庄感觉就像一家人似的。
我们大队张家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数百分之七十左右,曾家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其他李杨周孙等姓氏比较少,只占百分之十,姓氏之间,从来没有歧视现象,大户人家欺压小户的事情更没有发生过过,这种淳厚的乡风和亲热的民情,一直延续到现在,我每每回想起来就会感到无比地自豪和幸福。
小时候,我庄遇见红白喜事,全庄帮忙。不像现在,弄啥都是承包的,那时忙得很。
东家借桌子,西家借凳子,张家借盘子,李家借筷子,满庄地跑。洗菜闷米,杀猪煮肉,炒盘做碟,大锅台,大锅菜,一律都是乡亲们自己干,不用付工资,拿上五毛或者一元钱,随个份子,大家就可以美美吃上一顿大餐了,遇见谁家没去人,还要用架子车,拉上两个大缸盆,一个盛菜,一个盛饭,东街转了西街转,照着名单去送饭。真是一家喜,百家笑啊。真叫个喜庆热闹。
春节的时候,才有意思啦!年前大家各自赶集买菜,杀鸡宰鱼,烧火蒸馍,家家贴对联,挂灯笼,忙得不亦乐乎。三十晚上基本上都不睡觉,那个心劲儿大的没法说。一过半夜十二点,噼里啪啦,鞭炮震天。
吃完饺子,就开始提着用灯盏儿照明的灯笼,出去向辈份高的老人磕头拜年了。有的三五一股,有的成群结队,家家户户都去转。一直弄到天大亮才去上坟祭祖。
每一次过年,通过拜年祭祖,使得敬老爱老的美好传统达以巩固和传承,真的不错。上坟回来,没转完的还要接着转,人人都是亲得好像久别重逢一样,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大年初一上午,还可以走上街头,观看大队或者学校的文艺演出。
我们庄经常表演的有快板,对口词,三句半,扭秧歌等,节目虽不专业,但也满够热闹的。这种和谐浓烈的年味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