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乡里的行仪

2022-09-30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建军

——《论语》学习之10-1-8-1

【原文】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白话】乡里的人举行乡饮酒礼,要等拄杖的老者出去,这才可以离席而出。乡里的人举行驱逐疫鬼的傩礼,便穿着上朝的服装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思考之一】夫子参加“乡人饮酒”与“乡人傩”表现如何?背后的用心是什么

本章记录了孔子居乡之事,在乡里举行“乡人饮酒”和“乡人傩”这两种礼仪活动中孔子的行谊。

乡人饮酒”,即古代的乡饮酒之礼。《经韵楼集》曰:“乡饮酒礼,古谓之‘飨’。(飨)从‘乡食’,会意。”《礼记·乡饮酒义正义》举“乡饮酒礼”:“凡有四事:一则三年宾贤能,二则乡大夫饮国中贤者,三则州长习射饮酒也,四则党正蜡祭饮酒,皆谓之乡饮酒。”《论语偶记》:“此乡人饮酒,谓党正蜡祭饮酒也。所以知然者,经云‘杖者出斯出矣’,是主于敬长。”段玉裁:“其礼主于养老。”云门隐者说:“此处亦可能是岁时伏腊及冠婚等事时,乡党亲友聚饮。”

“杖者出,斯出矣。”杖者,指老人。年长者拄杖,得乡人之尊重,故杖者先。《义疏》:“礼,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故呼老者为‘杖者’也。乡人饮酒者贵龄崇年,故出入以老人者为节也。”朱子:“六十杖于乡,未出不敢先,既出不敢后。”

《论语集释》中说,“是既醉而出之时,不复有先后之次。此夫子杖者出斯出矣,所以为异于人。”大家喝酒喝得醉醺醺时,出入就全然忘记了先后次序,把乡饮酒礼以敬老的根本宗旨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夫子不同于乡人,“杖者出,斯出矣”,时刻谨守礼法,时刻关顾老人,做到了敬礼爱人。

乡饮酒礼其实就是要教育乡民子弟,有敬长的、孝悌的教养。在这个活动里面,孔子紧紧地遵守的礼仪,就是对长者的贴身关顾,在长者离开的时候,孔子也就跟随离开了。前面是敬老、孝悌的表现,也是与民同乐的参与;后面随长者离开也离开了,表达了孔子饮酒有节、不及狂乱的一种节制。所以,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不在于吃吃喝喝,而在于通过演绎礼乐,教化百姓孝顺父母、敬事兄长、尊敬有贤德的人

“乡人傩,朝服立于阼阶。”傩者,古人驱逐疫鬼及无主之殇鬼等鬼祟,而祭之于道上,迎纳吉祥也。《周礼》方相氏掌之。《续汉书·礼仪志》:“先腊一日,大傩。”阼阶,即东阶,是主人位。《礼记》:“存室神。”云门隐者说:“乡人驱鬼,恐惊先祖之神以及五祀之神,故朝服而立于庙之东阶,使神依己而安。大夫朝服以祭,孔子为大夫,故用祭服以依神。”朱熹《论语集注》讲,“傩虽古礼而近于戏,亦必朝服而临之者,无所不用其诚敬也。或曰:‘恐其惊先祖五祀之神,欲其依己而安也。’”夫子担忧傩礼中的驱鬼仪式会惊扰先祖的神灵,所以穿朝服立于供祀祖宗之庙的东阶,神态端严,内心诚敬,使得祖宗之神有所依附。孔子不是直接参与到傩礼中,而是穿着朝服立于东阶。孔子很慎重地参与,表示对傩祭的尊重,可是又怕傩祭驱疫逐鬼的祭典惊扰了祖先,所以站在自家祠堂东阶,为祖先做隔挡。这样做具体地体现了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当别人都在看傩戏表演时,夫子眼里看到的是祖先们是否安宁,所以夫子心里处处是仁德,外显处处是礼仪。想象一下,乡人们身处热闹的祀典活动中,看见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庄重地端立一旁,原本受戏乐场面鼓动而起的躁动情绪,见之一定会心生恭敬,立即收摄内心。

孔子在乡饮酒礼和乡人傩中的行,是以身示范,匡正人心。“杖者出,斯出矣”,示范乡人应以杖者为度,“朝服而立于阼阶”,维护祀典应有的庄重恭敬,周围的人看到夫子这样的行谊自然心生谨慎,举止有度。这些不仅仅是夫子克己复礼的功夫,更展现了“礼之用,和为贵”与民同乐的圣人气象。孔子的做法既让乡人觉得可以与之同乐同亲,又能让乡人见君子行谊而有所忌惮,自处能够尽善,对人又有移风易俗的妙用,可见圣者仁德与智慧之圆满。蕅益大师《论语点晴》讲,“亦是爱礼极思。”说孔子对礼的爱敬之心彻底圆满了,连饮酒、游戏都不违礼,一切时处谨守礼法,唯敬杖者、唯敬先祖。

【思考之二】礼的实践既强调节制,又追求和谐,两者如何调和?

《论语学案》曰:“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观于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道达于下矣,观于乡人傩之礼而忠敬之道达于下矣。”

“礼之用,和为贵。”礼,其实是一种情感适宜的宣泄抒发,所以孔子对于乡饮酒礼、乡人傩这样的祭典都参与,表达他的敬重,与民众一起和乐,参与这些重要祭典也是近切人情的一种态度。另外,礼又需要节制,节制情感以防止泛滥或者放纵,所以在乡饮酒礼时,孔子会随长者离开;在乡人傩的时候,孔子会穿着朝服,立于阼阶,而不是参与到乡人傩的行列里面。透过这样既近乎人情,也对情感放纵有节制的参与,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实际生活里既和蔼温厚,又有不同世俗的自我约束,这样的一个行为,充分体现了礼的节制与和谐。在节制与和谐当中,又可以达到移风易俗的功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