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专业知识积淀的质量----基于增强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性的背景
今天上午李家成教授在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第二期微信群中分享了他本人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升专业知识积淀的质量----基于增强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性的背景》,我即时打印出来细细品读。带着一种情感去拜读专业论文,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我也相信很多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微信群里的学习伙伴,或者更过专注于中国班主任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是有感受的。
同时,也是今天上午,我接到来自吉林省长春市的电话,邀请我参加第九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第一遍看到来自长春的陌生电话没有接听,以为是“骗子”电话,第二遍才接听了。尽管5月中旬向会议组投了参会论文,在受到到邀请参会又是如此惊喜。当即在网上查了一下在自己所在的广东粤西地区抵达长春会场的路程,两地相隔3000多公里(尽管此时未确定能否参会)。中午回家立刻翻开《中国班主任研究》翻阅前几届的“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会议综述。
工作了十多年,当班主任的时间了不短,然而“中国班主任”这个名词却是如此有力量。当我读这篇文章时,确实就像第一次在李教授的指导下阅读,撰写读后感那样去“读作者”。
一、读出挑战
当我读到李教授引用一个来自微信群的留言“班主任这个后极权时代的角色,是永远不会得到国际教育学界的承认的。”“班主任相当于当年卫生系统的赤脚医生,是资源匮乏、专业从业人员奇缺的社会背景下的无奈之举。把这种身份拿到国际上,是自取其辱。”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他们对目前“班主任”地位、专业水平的不认可,甚至是一种低估与蔑视。特别是“永远”这个词,可想而知,那位老师对当今班主任群体的失望和绝望,而“自取其辱”又是一种自卑。但是,在班主任这个群体中,我深知有这种认识的,不是个案,这种认识存在一定的普遍性。这就是挑战!难能可贵的是,班主任在对于每个在中国受过教育的人来说,我们都经历过班主任的影响,作为儿童在受教育中的“重要他人”,对班主任领域的实践与研究相比较,是有巨大反差的。
对中国班主任群体做到真正的投入我想起了《中国班主任研究》一书的序言:“中国有数百万中小学班主任,而研究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的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的研究员,人数却并不多;而现有学术著作与学术期刊的出版格局中,促成中国班主任研究的知识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的学术平台也较为罕见。”
二、读出批判
李教授指出“尽管出版物的量足够大,但本领域的质变却没有更好地发生。”“培训本身质量低下,自然会带来参与培训的班主任发展水平之停滞。”呼吁“不断加强学术积淀,建设学术平台,促成艰难的持续发展。”我特别留意到“艰难”这个词语,当然,我不仅仅读到了理性的批判,还读到在这一领域的艰难投入与付出。
对于文章中提到的班主任的“一日”,我深有感触,在我入职的前几年,我便陷入了职业倦怠的困境,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教师的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日复一日,既来之则安之。这些看起来令人看似是安慰的话,曾经令我在工作岗位上感到“害怕”,明天是今天的重复,一眼看穿未来。所以,“班级”“班主任”等专业名词的概念界定是引领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风向标。
我也是第一次被唤醒区分“班级管理”、“班级建设”与“班集体建设”的概念与内涵的意识,不同的解读将有不同的行动。
三、读出自信
当我第一次知道“班主任”这个名词翻译成英文时竟然是中文拼音直译“BANZHUREN”,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在作为英语老师,不少学生问过我类似“为什么这个东西用英文是这个表达?”的问题。未来会不会有更多“BANZHUREN”这个词语在世界上被公认,被悉知呢?至少,目前,我从李教授在与国际对话时就使用这个词,也不断出现在英文论文中。这就是基于中国地域文化和实际的本土行动,我们不盲目跟风,这就一种自信与坚定。
还记得第一次听完李教授的讲座后,我写了一篇学习心得,文中说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年来,在与李教授的影响以及亲自指导下,我看到了全国各地很多老师的变化,包括我在内,随着自己的变化,班级也发生了变化,家长、学生与科任老师也发生了变化,促进了班级生态的良性发展。如果没有这些高度的引领,今天还是昨天的重复不足为奇。
我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开家长会的情形,那时的我只知道召开家长会是一项任务。写好一篇稿子,一字不漏读完就算“完美收官”,与家长自然是没有更多交流的,除了他们关心的分数之外。不幸中的大幸,我阅读了《家校合作指导手册》、《中国班主任研究》、《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等专业书籍,高质量的阅读无疑为我点燃了一盏明灯,直接指导着我的实践,实践中促进了思考与反思。
2018年,我尝试加入“你好,暑假!”的实践研究,但是没有开始行动就结束了,正是那一次的失败为2019年“你好,寒假!”的实践奠定了基础。由班级的参与影响了学校,紧接着,所在区域班主任文化节就举办了“你好,寒假!”主题论坛。就在前几天,学校领导开始着手关注学生过暑假的事儿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打印出来的文章被我边读边划,写写、涂涂,我感觉到自己在如饥似渴地阅读。似乎每读一句话都可以联系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