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青 端 午
青 青 端 午
文/石建军(甘肃)
记忆中的端午,总是湿漉漉,青生生的。
在我的家乡,端午是仅次于春节、中秋的一个大的节日。也是我最爱过的一个节日。家乡的端午节,没有龙舟,没有大戏。这个节日总是在一种安宁、祥和的氛围中度过。
端午节的前几日,人们都要忙着准备过节的东西。姑娘们都早早地为自己割好了五颜六色的花线,母亲们则煮好了甜醅,做好凉粉,炖上了腊肉,孩子们呢,都翘首盼着端午的到来。
端午的早晨,必须是要早早起床的,因为要去“扫露水”和折柳枝。所谓“扫露水”就是这天早晨起来不能在家里面洗脸,必须要到田野里去用露水洗脸,据说用露水洗脸后,一年可免遭蚊虫的盯咬,而且可以让姑娘的脸更白更细。折柳枝就是要到柳树上折下一些枝条,早早地挂在家里门口窗前。关于门前插柳,父亲曾经给我讲述过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
唐末黄巢起义,攻州掠县,在他进攻一座城池时,遭到了城里军民的顽强抵抗,黄巢非常恼火,他下令三军,破城之日,鸡犬不留。在破城的最后一天,他遇见了一个逃难妇女,带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但却背着大的,拖着小的。黄巢非常奇怪,他问妇女为什么要这么做,妇女告诉他,小的是自己的孩子,大的是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她说她不能让别人的孩子受委屈,所以她就背着大的,拖着小的。黄巢听后,很是感动。他告诉妇女,回到家后,在自己家门口插上柳枝,可免遭杀戮。第二天,黄巢破城之后,却发现家家门口都插上了柳枝,只好下令,不再屠城。
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伪,也无须去考证,但门口插柳枝的风俗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早晨起来,常常是天刚麻麻亮,我们便撒开脚丫往田野里跑,农历的五月,布谷鸟早已在田野叫成了一片,小麦刚刚抽穗,苜蓿紫色的花朵一片连着一片,大颗大颗的露珠在青青的叶面上滚动着,用手捧一把叶片,手上便粘满了凉生生露水,再往脸上一拍,那种惬意,比大热天冲个凉水澡都舒服。洗完脸后,男孩子的工作是爬上高大的柳树,折下最好的柳枝,这也是考验男孩子勇气的一项活动,因为只有最勇敢的男孩子才能折到到最好的柳枝儿了,而那些胆小的孩子只能捡些别人丢下的“残渣废料”拿回家去了。女孩子子们在出门前早就准备好了小铲和小筐,她们要去为家里采回一年需要的艾蒿。端午的艾蒿,药味最浓,药效最好,凉干搓好后,牙疼脚肿,灸上几艾,疗效不俗。
回到家里,女孩子们便忙着给自己的手腕,脚腕子上绑花线。细心的女孩子还要将花线编制成精美的装饰品,除了系在自己的手腕上显示与众不同外,还要偷偷地送给自己心爱的人,略表心意。男孩子则将所有的柳枝都插在了自家的门口窗前,也会从女孩子那里或要或抢地弄些花线,系在自己的腕子上,据说这样在野外劳动时,可以驱逐蛇虫。
快到中午的时候,总有几个亲戚到家里来串门,他们带来的礼物无外乎也是凉粉,甜醅之类的食品,家境好的,带几个煎油饼,那将是难得的享受。吃午饭的时候,主人和亲戚的食品都被端上了饭桌,一大家人边吃边赞扬着对方的手艺,谁的凉粉柔韧,谁家的甜醅更甜。大人们在一起拉着田埂地边的家常,预测着一年的收成,孩子们则尽情地玩耍嬉戏,享受着一年一度的“盛宴”。一天在不知不觉就这样过去了!
时光的脚步总匆匆又匆匆,但记忆中的端午,总是湿漉漉,青生生的鲜活。又一个端午节即将来临,可我又在那里去寻找我那青青的端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