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Autism)安徽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

自闭症与中医理论

2022-02-24  本文已影响0人  简学堂

如果从中医理论上来说,脾胃是后天之本,由于三岁以前的孩子,身心正处于高速发育发展状态。因此而言,后天的脾胃功能,非常脆弱。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有很孩子容易自汗,或者流汗。

因为脾胃功能,不仅仅负责消化吸收。同时,还负责运行身体的水湿,与辅助其他器官,进行水湿代谢。

当脾胃功能薄弱,水湿代谢就容易停滞。而反过来,加重脾胃负担,同时,也会因为脾胃功能虚弱,导致脾胃剥夺肺气,而造成孩子懒言,无力,影响孩子语言发展,以及和其他器官的成长发育,从而会严重影响到,正处于发育中的孩子,出现语言发展问题,

孩子因为难以表达,与正常发育,又容易造成心理压抑,从而容易,发生连锁性的身心问题。

正是这个原因,让有些自闭症孩子,在中医调理的情况下,也同样出现了一些进步与恢复。

在中医理论上,心是君,主神,当孩子因为脾胃功能问题,会导致营养吸收利用,以及水湿停留代谢问题,又会连带性,加重心脏的负担,从而,又会影响到心志情绪行为问题,因此,逐渐造成代谢紊乱,与成长发育问题,甚至会同时存在身心问题,而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发育。

现代物质的丰富,让水果,冷饮,含有化学物质的饮料,以及空调冷气,充斥了正在发育中的孩子,从而更无形之中,加重,与诱发了他们的身心问题。

当发育中的孩子,因为由脾胃功能虚弱,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以后,不但会导致语言发育,以及其他方面问题,而且又会因此,造成语言发音器官,和其他方面,因为缺乏正常锻炼,而难以正常发育发展,因此,更容易导致孩子各种功能,出现相应的发育迟缓,停滞,甚至倒退,与丧失等,多种发育障碍。

这种发育障碍,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生理方面的器质性病理,从而又容易造成,在现代医学检测下,往往被误诊为,是孩子生理方面的先天问题,比如,脑神经发育障碍等等。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忽略了心理,可以影响生理的变化,生理,也可以影响,心理变化的相互关系,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排除,有的孩子,本身就存在先天病理的问题。

因此,浅而易见,在身心问题论证分析中,中医理论,对自闭症寻因康复,同样显得非常重要。

脾胃,在中医辩证论上,属阴,易阴盛而阳虚。反过来,阳虚也可以造成阴盛,不管是属于哪种情况,都容易造成孩子容易自汗,或者流汗,因此,再反过来影响孩子的脾胃,让处于身心发育中的孩子,往往处于如此恶性循环,而持续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这种因为脾胃问题,导致的自汗与流汗现象,如果站在中医的角度来看,其实,并非生理性就可以解释的,

当这种情况,随着病理症状的出现,脾胃因为难以吸收消化,与出现代谢问题,就更容易导致,因为身体水湿停滞,或代谢缓慢,而影响到血液生成,与正常循环,而波及到孩子身心的发育,乃至由身心发育问题,而又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发展。又会因此,连带性,间接性,导致心理,情绪,行为,以及智力方面的发育,与发展。

脾胃问题,特别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显得更为突出。这种情况,就算,原本是健康的成年人,一旦脾胃衰败,都会因为脾胃,剥夺肺气,而出现语言困难。因此而论,脾胃功能的问题,完全可以影响到,婴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连带性,影响到孩子其他方面的发育,与发展。

所以,从理论与现象上来看,仅仅如此原因,就完全有可能,诱发孩子的自闭症,以及生理,心理,等多种问题。如果,再与其他因素偶遇巧合,无疑就更会大大提高,孩子自闭症的发病率。

如果,单单从自闭症现象,或症状来看,似乎简单,但是,事实上,自闭症问题,不仅难以获得医学论证,和难以合理化解释,可是,如果,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分析,就容易发现,自闭症形成的更多问题,

中医理论,在疾病康复上,主要是以宏观整体,为原则的辩证疗法。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可能,因为打破全局的平衡性,而导致其他器官的疾病。因此,反过来,在自闭症康复辩证上,也依然如此。

中医的治疗原则,或康复,在本质上,并不属于治疗性质,而是属于调理性手段。因为,中医在调理或康复理念上,主要是通过辅助身体的自我机能,来达到间接性提高,或恢复生理功能,而让身体获得健康。

中医此种康复理念,和西医存在本质上的冲突,与区别。因为,西医疗法,侧重机械化,分解化,哪里不好治哪里,哪里能割掉,就把它进行割舍处理。

当然,中医与西医,实际存在的冲突,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定论谁好谁坏,因为在客观上,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同样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而自闭症,在辩证确诊寻因方面,和中医辩证思维,有着雷同之处。两者之间,存在最大的区别,主要是中医涉及到生理疾病,而自闭症,主要涉及到心理,生理,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虽然,中医和自闭症,具有雷同的辩证模式,但是,自闭症的辩证,与康复难度,却远远超过中医,对于生理疾病的诊断,与康复。

自闭症孩子的问题,如果从中医理论来说,那么,他们很多方面的问题,都是和,心,肺,脾,三个重要器官的发育,存在密切关系。其次,就是肾和肠道问题。此五者不和,都容易导致气短懒言,与心理神志行为,以及生理上的病理问题。不过,事实上,至于自闭症的问题,一般来说,和孩子的肾功能关系不大。

处于发育中的孩子,五脏六腑的功能,会直接表现在的言语行为,以及心理情绪上。就是原本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旦打破这种平衡的局面,都同样会出现不同程度,一些类似自闭症的症状。比如懒言,注意力不集中,对事物缺乏兴趣,孤僻等等,

可是,有所不同的是,成年人,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生理功能,和思想情绪,而孩子的一切,却是处于发育与形成时期。所以,由此可见,此种情况,虽然同样出现在成年人,但对发育中的孩子来说,结果却是截然不同。

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自闭症专业人员,都完全有必要,了解中医方面基础知识。

下面,我们再简单说说,关于中医对于自闭症方面,存在一些针对性的理论。

五脏者,藏精神,血气,魂魄者。根据脏象学说,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心,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

心、肝、脾、肺、肾,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五脏的职能,各有所司,但是又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五脏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以及和精神情志因素,又密切相关。

心的主要功能,主血脉,主藏神。心的主血脉,和主藏神功能,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为表里。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

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属于人体整体生命机能的体现,五脏生理功能正常,人的精神活动正常,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情志活动,本由五脏精气化生,以生,喜,怒,悲忧,恐。故,情志活动,分别由五脏所司,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而情志过激,又反伤五脏精气,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自闭症与中医理论,在其范围上主要涉及到食物,社会结构,生态环境等三个方面。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都是在三岁以前陆续出现症状。三岁以前儿童身心正处于高速发育或发展状态。因此而言,再运用以浅层次的生理本质为食物转化理论。因此就浅而易见,食物对三岁前儿童的发育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

其次是社会物质进步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改变了生活人类的生活环境。迁移,留守,父母生活压力转化,隔代代养等因素直接导致个体儿童在生理与心理空间上的狭窄与动荡。再者是空调,冷饮,水果,必要疫苗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与需要,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与孩子的生活。种种现象本是属于社会进步和高质量的生活,可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儿童逆自然成长模式。

最后主要是生态环境问题。在空气上,特别是现代食物已经处于快速脱离自然生长的状态,导致各种化学残留物,被正在发育中的儿童个体间接,直接的全方位吸收转化而作用与基因定向发育或发展。

这种食物,社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作用,特别在狼孩与蜂王的故事中显得更为突出。仅仅这三种因素,就可直接改变狼孩与蜂王的基因,而在后天环境种迅速与难以逆转的变成同类中的异类生命体。

三岁前的儿童在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是处于相对的非常脆弱与敏感状态。所以无论是食物,温度,环境,抚养人方式或者性格,以及其他涉及到身心事件都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导致儿童个体潜在的发育隐患。

在中医上肾为先天之本,它主要保持着整个身体的发展平衡。脾胃为后天之本,它主要直接和间接主宰着身体的五大系统,与通过主宰身体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心理精神与情绪行为的发育或发展。

脾胃在阴阳论上属阴,易阴盛而阳虚。在五行上属土而可培万物。婴幼儿童相对而言易脾胃阳虚而致阴盛。这也是为何婴幼儿对热不敏感与容易出汗的主要原因。

这种现象本属于生理性的,但正因如此,同时也非常容易导致病理问题。当随着病理性症状出现,脾胃因为难以吸收,消化,与运作代谢问题,而容易导致因体内水湿停滞或代谢缓慢,继而影响血液循环,逐渐会波及到身体的发育,乃至于由身体的发育阻碍而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或发展。又因此连带性的,间接性的导致心理,情绪,行为,以及智力方面的发育与发展。

脾胃问题特别对语言的影响特别突出。就是成年原本健康的人,一旦脾胃衰败都会因剥夺肺气而导致语言困难。因此而论,脾胃功能与建康程度,完全可以直接影响到婴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连带性的影响到其个体其他方面的发育与发展。

所以,从理论与现象分析上来看,仅仅单此原因,都完全有可能诱发儿童自闭症,生理,心理等多种问题。如果再与其他因素偶遇巧合,无疑就更会大大提高了自闭症的群体发病率。所以单从自闭症现象或症状来看,似乎简单而又难以合理化解释,冲突又难以理性化认知,真实而又难以逻辑化论证。但如果从宏观上观察论证,从微相中寻因索源,就容易发现实际上自闭症,仍然和所有事物的发展一样,都具有一定相应规律与逻辑性发展演化过程。

中医理论在疾病康复上,是以宏观整体上进行微相辩证实施治疗方案为原则。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可能因打破全局的平衡性,而导致身体或其他器官的疾病。反过来在康复治疗辩证上也依然如此。

中医的整个治疗过程或康复手段,在本质上并不属于治疗性质,属于调理与康复概念。因为中医在调理或康复理念上,主要是通过通过培植与辅助身体的本身机能,来进行间接的对抗疾病或调理康复。在这点上中医的康复理念和西医存在本质上的冲突与区别。

而中医这种整体观康复模式,恰恰符合自闭症康复原则。因为自闭症看起来很多症状,都比较单一独立化,但正真寻求内因却又发现,其很多症状都在相互中又涉及生理,疾病,心理,精神环境等方面。而中医在辩证疾病的过程中也同样发现,看起来一个简单的疾病症状,但往往在内因上又相互影响,导致仅其中一个病症,就完全有可能会影响或存在于身体的其他器官或部位。

因此自闭症在这点上和中医辩证思维有着雷同之处。而这两者之间存在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医主要是涉及到身体生理疾病范围,而自闭症主要涉及到生理疾病,神经系统,以及和心理范围。单从此点来看,虽然中医和自闭症具有雷同的辩证模式,但实际上自闭症的辩证与康复难度,已远远超过中医对于生理疾病的诊断康复或治疗。

自闭症儿童很多方面,和心,肺,脾,三个器官有密切关系。其次就是肠道问题。此四者不和,就容易导致气短懒言与神志行为问题。至于自闭症问题一般来说和肾关系不大。

自闭症儿童从生理上来说,和五脏六腑中的心肺脾有很大关系,其次就是肠胃。心肺脾的功能失调容易导致语言,感知,睡眠和心理情绪行为问题。肠胃功能失调可以导致体质,运动,睡眠,情绪等问题。

在发育中儿童,五脏六腑功能的健康与平衡性,会直接表现在外在的言语行为以及心理情绪上。就是原本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旦打破这种平衡,都同样会不同程度的会出现一些儿童自闭症症状。所不同的是,成年人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思想情绪,和自我主宰能力,所以可以根据自己的身心感受,容易在自我调节中恢复平衡。

所以无论是作为家长,或者是专业康复人员,有必要了解中医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

附:中医五脏论(摘自百度中医文库)

脏是指胸腹腔内之组织充实致密,并能贮存、分泌或制造精气的脏器。《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根据脏象学说,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体表里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脏是指胸腹腔内之组织充实致密,并能贮存、分泌或制造精气的脏器,即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五脏的职能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进程。五脏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精神情志因素又是密切相关的。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的莲花。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由于心的主血脉和主藏神功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属络于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等)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气以宣发肃降为基本运行形式。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覆盖诸脏,故有“华盖”之称。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属络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举。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恶湿。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脾与胃,相为表里。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

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肝与胆,相为表里。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纳气。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故肾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肾藏精,主蛰,又称为封藏之本。

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属络于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与自然界冬气相通应。

中医应用

1、五脏为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五脏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医应用方面主要表现在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为用,代谢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联结成有机整体。五脏,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其具体联结的系统结构有:肝系统(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这五个系统相互之间并非孤立,而是通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相互联系。五脏机能的协调共济,相互为用,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中医学以阴阳学说说明五脏阴阳之间既相互制约又互根互用的动态平衡关系,以五行学说阐释五脏功能之间既相互资助又相互制约的协调统一关系。五脏之中,又是以心为主导,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明代之后,命门学说兴盛,对肾精、肾气及肾阴、肾阳的功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又有了“肾为各脏阴阳之本”之说。

此外,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属人体整体生命机能的体现,与五脏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人的精神活动由五脏精气化生和充养,如《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故《素问·宣明五气》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分属于五脏藏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情志活动本由五脏精气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情志活动分别由五脏所司,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而情志过激,又反伤五脏精气,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自然环境保持着统一性。人赖自然环境以生存,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机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反应。故《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将人体与天地置于于同一体系中考察研究,强调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这是藏象学说的第二个特点。

藏象学说应用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五时、五方、五气、五化等与人体五大功能系统密切联系,构成了人体内外环境相应的统一体。如以季节气候而言,“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脏与五时之气是相互通应的,如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肾通于冬气,肝通于春气,脾通于土气(《素问·六节藏象论》)。故有“应春温之气以养肝,应夏热之气以养心,应长夏之气以养脾,应秋凉之气以养肺,应冬藏之气以养肾”的养生原则。

五脏之气的虚实强弱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例如,春季肝气旺,冬季肾气旺。故春季多发肝病,冬季多发肾病。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当顺应四时,故养生调摄,治疗用药,春天应有利于肝气之疏泄,冬季应有利于肾精之闭藏。另一方面,根据五行学说,五脏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关系。例如,相对而言,肺气在春季较旺,夏季较弱,长夏转强,冬季也较旺,故病情预后转归也不同,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

从地方区域而言,藏象学说按五行特性将五方与五脏类比,如东方属木,主生发,与肝气相通应;南方属火,主生长,与心气相通应,等等。这种类比是有一定科学内涵的。地域不同,气候、水土、饮食、居处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从而使人体脏腑强弱不同,体质和发病倾向也有一定区别。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用,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宏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因此,要科学地理解和把握藏象理论的内涵,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发展。

2、五脏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中医学以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作为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如《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五脏的生理特点,所谓“满而不实”、“实而不满”,是强调五脏的精气宜保持充满,但必须流通布散而不应呆滞;唐·王冰注云:“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能满也。”五脏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治疗上“五脏宜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