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学会走入他人内心!

2021-08-09  本文已影响0人  狸耳朵

当别人遇到不幸时,我们要如何了解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让我们走入他人的内心?

当你遇到别人遭遇不幸的时候,你会怎么做?积极安慰?给出建议?进行说教?表示同情?还是与自己或他人做比较?

常见的做法是什么呢?比如有人跟你说:“我丑得像一只猪。”


建议:“我想你可以去学学形象管理。”

比较:“你还丑?你看看我……”

说教:“你不能这样想,情人眼里出西施,肯定有人喜欢你的长相……”

安慰:“这不是问题,内在才最重要。”

否定:“高兴一点,别那么消极。”

同情:“唉,太可怜了,主要是不符合大众审美。”

询问:“你怎么会怎么想?”

纠正:“不是这样的,你还是很好看的。”

试想一下,如果是你遇到问题,别人这么安慰你,你的感觉如何?应该不会感觉被安慰到。就像哈罗德·库希纳在《当好人遇到厄运》一书写道,在他儿子临死时,听到他人的安慰,他极为痛苦。然而,想到20年来他在别人遭遇不幸时也说过同样的话,他更是伤透了心。

其实,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要做的是要了解他的处境,而不是急于安慰劝解对方。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他有可能会觉得不太舒服。

开头的例子,其实是作者女儿对作者说的话,作者当时说:“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果然,女儿并没有被安慰到,反而很不高兴。作者说如果他当时回答:“你对你今天的形象感到很失望吗?”会更好。

所以当别人遇到困难或者不幸时,不要急于安慰对方,而是要倾听他人,了解他人的处境。想要倾听他人,我们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

那么我们如何全身心地去倾听呢?

首先,要体会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要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四个要素。例如作者女儿说:“我丑得像一只猪。”可以通过体会她的观察,发现她是对当时的形象不满意,并非是对自己的相貌不满意;同时,体会她的需要,发现她只是需要作者表示倾听,并不是要建议或者同情,所以作者其实只要把“观察”描述出来,表示他在倾听即可。

其次,给他人反馈。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自己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对方的意思,那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反之,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对方也有机会来纠正我们。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这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作出必要的补充。我们的问题可以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他人的观察:“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

2.他人的感受及需要:“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

3.他人的请求:“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订酒店?”

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在提问前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例如,如果我们想问别人“你说的是什么事”,我们可以说:“我有些困惑。我想知道你是指哪件事?”

那什么时候需要给别人反馈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需要对方的确认时。另一种是别人正期待我们的反馈的时候。同时,有时简单地回答“我明白你的意思”可能并不充分,人们也许期待我们说得具体些。

“你的意思是你不愿意活下去了?”义工没有安慰老太太,也没有去反驳她,而是给老太太一个详细的回馈。老太太很惊讶,停了下来,表情也轻松多了。经过沟通,当天晚些时候,老太太就开始吃饭、服药,情绪也明显好转。

尽管护士们一直在安慰老太太并给她建议,但只有义工全身心地倾听了老太太的苦恼,这也是老太太所需要的。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就说明他期待得到反馈。

最后,作者建议,在解决问题或询问他人的请求前,要为他人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例如,书中有个模拟案例,假定有一位母亲说:“我的孩子不论我和他说什么,他都不听。”那我们就可以表达自己的理解:“听起来,你很伤心,你希望找到和孩子沟通的办法。”如果我们的理解是准确的,这位母亲会开始表达其他感受,作为听众,我们继续体会她所表达的感受和需要,并及时给予反馈,使我们一直保持关注,直到她充分表达相关的感受。

知道了如何全身心倾听,我们就可以应用起来。但当我们陷入痛苦,无法去体会他人的痛苦,并给予关心的时候,该如何做呢?作者给了三个方法。

一、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联合国秘书长汉马斯克德曾经说:“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二、大声说出自己的请求。比如作者在连续高压工作三天后感觉非常累,回到家发现两个孩子在吵架,他不想再调节任何冲突,就大声提出请求:“我很痛苦!我现在真的不想过问你们的事情!我需要安静。”没成想,两个小家伙真的停了下来,还试图倾听作者

三、换一个环境。比如,有些人分手后,伤心痛苦得不想社交,会选择去旅行散心,换一个环境来调整状态,等平静下来,再回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