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集读书

观书有感引序

2017-08-20  本文已影响0人  麓枫读书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看书,也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书。现在能想起最开始喜欢看书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书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所以最开始读的书都是故事性比较强的,诸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希腊神话》,以及《中华上下五千年》、《山海经》、《西游记》这类的。后来到中学,随着识字数量增多,阅读能力变强,看书的类型也渐渐丰富起来,看的内容也由浅入深,由最初的童话传说类,到后来的名著类,再到后来的专著类。书看得多了,虽无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之馈,却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辨能力大受裨益。有了正向反馈,积极性就高了,自己也渐渐喜欢上了看书。如果说最开始读书是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循循善诱,那么后来可能就真的是个人感兴趣,喜欢上了读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读书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书的目的也由最开始对故事的钟爱、学习的需要,变为对求知的渴望、对未知的着迷。

        世界是未知的,因为每天都在变化;同时世界又是已知的,因为我们在重复着过去别人做过的事。之前感到非常疑惑,觉得自己身处二十一世纪,拥有史上最发达的科技和文明,而那些名人、专家、学者却还号召我们去重温经典,景仰大师。而那些大师的很多观点在现在看来都是错误的,知识完备性也没有我们现代人的强,那我们还要学他们干嘛呢?以前不太理解,现在渐渐能有所开悟,大概缘于虽然科技发展了,但是我们思考问题、认识自然、了解世界的行为方式却并没有多大改变。科技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物质世界,改变我们的认知方式,却没法改变我们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精神与肉体的关系,这些古人在思考的问题,现在我们依旧在思考,想必将来的人依旧会思考。只要我们的这些关系没有断离,只要我们出生依旧是从一无所知来到这个世界,那么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不会改变,都要经历一个咿呀学语的过程。要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先得来到巨人的身边,才能与巨人一样看世界,与巨人一起理解世界。所以《论语》可以一读再读,老庄可以一炒再炒,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但丁、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维特根斯坦、尼采、萨特、杜威等的思想也可以一议再议。以西塞罗为代表的自然法学派能够根据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领悟到自然法的精髓,从而奠定罗马法的基础,而罗马法又通过影响孟德斯鸠、拿破仑,进而影响世界的立法精神。这一脉相承,借鉴于丰富的几何学是由几条不言自明的公理推导得到,那么自然法就可以由几条普世价值信条演绎而来。历史不会重复,却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因为这相似,能够帮助那些能力非凡者于事发未然、端倪之初进行预见。遥想当年诸葛孔明多智近妖,体现最明显的不是火烧赤壁,也不是七擒孟获,而是草庐中的三分天下计;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最出名的不是其中的政治理念,而是书中关于资产阶级民主的前途、南北方将可能发生战争、当时尚处于墨西哥的德克萨斯将被美国吞并的预测;图灵为世人作出的最大贡献不是破解了恩尼格码密码机帮助盟军打败德国,而是在晶体管、集成电路尚未出现之前,就已经勾勒出了计算机的雏型,预测人工智能的未来;凯文凯利能够根据自然界生物的一些行为,于20年前就在《失控》中预见了很多互联网的未来。这些洞见与高瞻远瞩,大概来自于对经典的阅读,对古人智慧的汲取,对自然的理解,对未来的敏锐嗅觉,以及对未知的合理预测。

        《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RR马丁曾经说过:“A reader lives a thousand lives before he dies,but the man who never reads lives only one”。于我而言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学习知识,具备谋求生存的能力;是为了学会思考、不盲从,能够理清事情的因果关系,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培养工匠精神;是为了修炼身心、细嗅蔷薇,理解世界,培养一种坦然的心态;是为了学会为人处世、从容应对,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是为了体会生活中的诗意,于平凡中见珍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我读过很多书,后来都忘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