蓓蕾爱生活就爱文学创作乡土故事

春联趣事

2024-01-25  本文已影响0人  人从大众

上个世纪70年代,村里很多人不识字,更别说写字了,于是就有了腊月写春联的事。

那时,不像现在,卖春联的很稀罕,更没有网购。临近年尾,不识字的人家买上大红纸,拎着墨瓶,陪着笑脸请人写春联。

村里张会计和小学校的包老师是写春联的专业户,大伙络绎不绝,他俩来者不拒,挥毫泼墨,满面红光,春意盎然,乐呵呵地累个够呛。

我们家写春联一直自力更生。爸爸生于1941年,共和国成立那年刚好上初小。据他说那时他们用毛笔写字,因此他的毛笔字颇有功底,只是不常写罢了。

写春联需要到供销社买好专门的红纸,根据需要裁剪出各类大小,然后准备笔墨。一年到头不用,毛笔都凝固了,需要先在清水里润开,然后端出一个厚重的砚台,是爸爸上学时用的。刷洗灰尘,往砚台凹心里滴上清水,蘸湿墨条,稍等片刻,来回研磨,墨汁渐浓,墨香溢出。后来,墨条买不到了,就改成廉价的墨汁,经年的墨汁散发的往往是浓郁的墨臭,洋溢满屋,颇具年味。

妈妈不识字,却积极为爸爸准备好铺纸的方桌和舒适的座位,还特意沏上一壶好茶。

三天不练手生。爸爸先在废旧报纸上练练手,让妈妈评头论足一番,然后开写。刚开始爸爸的手有点激动,然后越写越镇静,越写越自如。

哥哥也参与其中。哥哥生于60年代中期,刚上五年级的光景,那时候学校经常停课写标语,大批判,搞宣传,他是积极分子,也就会写毛笔字,于是诸如“小心灯火、人口平安、出门见喜、一家之主、六畜兴旺”之类就由他写。

我生于70年代初,那时刚上学,对联上的字还认不全。妈妈鼓励我将来一定要写的比他们强。可惜,我上学的时候,先用石笔,后用铅笔和钢笔,从没有摸过毛笔,或许毛笔字就是从我们这一茬人开始失传的。

贴春联一般在腊月最后的两天,妈妈专门打一锅浆糊,看着我们端端正正张贴。

1978年大年三十,爸爸刚贴了门板上的春联,妈妈感觉有点不对劲。先是嫌弃贴得不板正,后来察觉有的字不对头,记得是“展”字。爸爸写的是最新的简化字:“尸”的下面加“一”横,妈妈说难看,不吉利,越看越不对劲,最后索性给撕扯了,闹得爸爸很是难堪。这一直成为了我们家的一个经典桥段。

爸爸委屈地说现在正在倡导简化字,往后大家都会这样子写,不信走着瞧。妈妈却说这些是狗屁字,难看死了,肯定长不了。

的确,那时老师上课的时候会让我们把语文书上很多的字改成简化字,不过,还真让妈妈说着了,很快又不简化了。

现在爸爸有时会习惯地写出些个“二简字”。他有在老家墙上用粉笔记账的习惯,“豆腐”他依然写成“豆付”。有一年带女儿回家过年,那时她刚上小学,发现了爷爷写的是错别字,在旁边打了一个稚嫩的大叉号。

女儿生于21世纪初,日常在电脑平板手机上打字,很少手写,偶尔鼓捣出电子毛笔摆弄一下书法艺术,这会让爷爷目瞪口呆,晕晕乎乎,跃跃欲试。

    2024年1月25日子时于家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